体会中庸 第七讲:忠恕之道,素位而行(上)


体会中庸 第七讲:忠恕之道,素位而行(上)

 

第十三章(笃行)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修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大道从未离开过你

 

现在搞读经的人不少,《中庸》也在提倡,但是能真正抓住《中庸》的精髓,并如实讲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里,我也只是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尽可能毫无保留地表述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和大家一起学习品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庸》第十三章的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亦或是佛家,在这一点上基本上都是相同的。禅宗说“菩提自性,本自俱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一切现成、圆满自在的,所以认为道不远人。在《易经》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之谓道;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也是说道不远人。不只是说人,只要是生命,谁都会有一阴一阳,都是阴阳二气和合而成,自身都具有完满的、圆融无碍的道,但我们大多数人始终都不明白这个“道”,它就在自己身上。《中庸》开篇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已经把这个底牌全部亮了出来。

道不远人啊!我们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大道之中,大道就运行在我们的生命和精神之内,但很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把自己这个资源开发出来,就如同手中捧着亿万财富而不自知。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反之,如果我们能明白大道就在自己身上,而且圆满俱足、不欠分毫,再很好地开发和使用出来,那我们的人生之路将充满无数的灿烂和辉煌!因此我们一定要自知,一定要有这方面的自信心,否则对道的感觉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要有定见,“道不远人”是铁定的事实,也是每一个人的现实,大道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然而随着人们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人的自然性也就被不断地削弱,精神和生命越来越脱节,社会和个人也越来越脱节,于是充斥在我们心目之中的各种知识、各种见识、各种经验等等,就将我们本朴实在的“道”踢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然而,人又不甘心“道”的丧失,想要将这个“道”寻回来,结果又掉入了“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的误区。

我们中的很多人,不管是学儒学佛学道,还是信仰其它宗教,本意都是为了对道的追求,实现对道的回归,但往往适得其反。原因就是“人之为道而远人”。你越是去追求“道”,它反而离你越来越远。按照《道德经》第一章的常规理解而言,道如果可道,那就非常道了。如果我们想从思想上、知识上去驾驭它,把握它,那它就不是什么“道”了,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了。

禅宗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著有一篇《宝镜三昧》,其中有一句“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这八个字很有味道啊!什么是夜半正明?什么又是天晓不露?夜半,晚上,我们思想、精神的光明开始收敛起来,并逐渐进入一种伏藏的状态,但就在此时,“道”的光辉反而显露了出来。天晓,当我们思维的念头刚刚打开了一条缝,认识的阀门刚一拧开,“道”的光辉反而就隐退了。这就是人的认识和道之间的一个悖论,很难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孔子说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样的话时,释迦牟尼尚在印度为建立佛教而在五印度人四处演法,道家也还谈不上形成。孔子这句话在禅宗看来,也极其精辟!

什么是为道而远人?我经常都说每个人,尤其是女性早晨起来时都会照照镜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上面都有自己的照片。有人问:镜子里的那位、身份证上的那位、照片上的那位是你吗?回答说是我。但是,我是不是就等同于镜子里的那位、身份证上的那位、照片上的那位呢?是还是不是?

道也是如此啊!道和为道之间,就处在这样一种极其微妙的、既是又不是的关系之中。如果把握不好,本来道不远人,结果人之为道而远人,以至于就不可以为道了!因此,大家要将道和为道二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急功近利。它必须是悟入、体认的过程,是一种内证的过程。大家对此要细细品味、体察。

 

墙内开花墙外香

 

再看下面一句:“《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里,孔子借用《诗经·豳风·伐柯》的原文举例,再次说明道不远人的道理。

你拿着有斧柄的斧头砍斧柄,自己手上握着的东西就是自己想获得的东西啊!用斧头砍树,砍下来后做成斧柄。这个制作的规则、样板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自己手上。禅宗里面有很多与此类似的语言,如抱着娃娃找娃娃、骑驴觅驴、头上安头等等,都是这个意思。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大都有过这种啼笑皆非的经历,比如有时候钥匙不见了,到处找,把屋里屋外都找遍了都没有找到,结果那钥匙就好好的躺在自己身上的衣服包包里面。《易经》有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里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说明我们需要取法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己,就在自己眼前,何需舍近求远。

成都人爱说“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会如此呢?就是因为太近了,反而没什么感觉了。《易经·同人卦》卦辞上说:“同人于野”,就是说如果找朋友、找道友,而家里的人、与你太亲近的人,往往是看不到你的闪光之处的。

最近一个因缘,我结识了一位中医,他是“火神派”第三代传人。“火神派”是近代中医医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成就非常高,然而如此重要的人物,同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身边还有这么一个人。结果另外一位来自广西的刘力红博士,得到消息后专程赶到成都拜师求教。这下经媒体一报道,成都中医药大学才知道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一个宝贝。

这位广西的刘博士不简单,本身在中医上就有相当的造诣,他的著作《思考中医》,指出中医和传统文化有类似的遭遇和困境,引起了整个中医学界的震动,也引起了国家卫生部门和整个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刘博士来了后,这位火神派传人就真的火气来了,但在这以前,就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也一直没觉得他父亲有什么了不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走出国门后,个个都被当成宝,然而若在家里、在自己的国家里,没人把你当回事。极端地说,那几乎就是“视若草芥”。

我们看《诗经》里的这一句“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对此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最近看了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医道》,讲述了主角求学行医的经历,看得很令人感慨。韩国类似的片子不少,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国家也不少,但是我们的影视界就很少对这样的事迹加以制作和宣传,甚至视若无睹。也许中国这样的宝贝太多太多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就不值一屑了。但长此以往,我们真正的国粹,就会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消失!

 

把思维凝成一束激光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拿着斧头砍斧柄,斧柄的样式就在自己眼前,就在自己手里,只要瞟一眼,就可以依样制作,这怎么还会觉得很遥远呢?道,其实就在我们吃喝拉撒睡之中,就在我们起心动念之中,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去理会自己的精神是如何运行的呢?

我经常说,我们要学会把控自己的思维程序,把种种干扰自己思维的不良因素排出去,如酒色财气、喜怒哀乐、是是非非等等情志上的杂念。这些在佛教中统称为“打妄想”。要把这些东西排出去,一心一意把控住自己的思维程序,并将其放在“有用”的地方上。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我们的思维力量凝成一束激光,那它在关注点上的力量就非常强大了。

我也常举这个例子,一瓦的灯泡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看不清楚。如果加上一个灯罩,稍微改装一番变成一个简易的手电筒,虽然关照的面积不大,但是所关照的对象就会清楚许多。如果将这个一瓦的灯光转换成激光,可能一下子就能将厚厚的墙壁穿透!

我们如何将自己的精神力量改造为激光的状态?儒家认为要养静气,佛家则称之为养定力。有了静气、定力以后,那么未来的成就将不可估量。有时候我对某些专业人士开玩笑说,如果你能采用前面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精神真正聚焦,并用以搞好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科研项目,那么拿诺贝尔奖也说不定指日可待。然而,我们思维受干扰的时间,其实占据了人一生的绝大多数。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谁敢拍着自己胸脯说自己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能真正聚焦在正事上?大家下去后可以在这方面对自己总结总结,看看一天二十四小时内,自己的心、自己的思维究竟怎么运动?又都放在了什么地方、什么事情上面?

《诗经》这一句通过在《中庸》里面的发挥,其深意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其秘密也才得以展现出来。“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远?还是不远呢?大道就在自己的手中,一切可能性都是自己啊!

一个刚刚在医院出生的婴儿,还躺在育婴床上,谁敢打包票说这孩子以后的成就如何?谁敢说这孩子以后可以当皇帝?谁敢说这孩子以后是亿万富翁?他也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也有可能穷得叮噹响,甚至也有可能早夭。一切皆有可能。既然一切可能性都有,如果希望向良好的方向运行,那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遵循什么样的轨道?实际上,这些都将归结在我们的心上,归结在我们每时每刻的取舍之上。怎样取?怎样舍?将人生百年的取舍串联起来,那就是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其它地方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命运。命运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由不断的取舍所联系起来的这条线!

以前读到《诗经》这一句,可能恍兮惚兮就过了,但是当我们稍微向深处探寻理会一下,就会发现里面有着极其广大而深邃的空间。

 

人成即佛成

 

下面一句,“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必须以人的准则,来规范人的行为。《周礼》在谈“仁义礼智信”中的“仁”时说道:“仁者,人也”。什么是仁?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

“故君子以人治人”,就是说要以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等各个方面所具备的这么一套系统,来治理、规范人在社会中的种种行为。“改而止”,就是说在“以人治人”的过程中,要守乎中庸,要适可而止。既不能过份,也不能不及。过份了就不善,不及也同样是不善,不善就是恶!

我们很多人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这些话都耳熟能详了,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这一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君君,就是当皇帝的要像当皇帝的样子,要按照相应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守好这个原则。如果君不君,就像秦二世、隋炀帝那样乱来,一点都不遵守皇帝所应该遵循的准则,这样的皇帝就只好垮台了。以此类推,臣子要像个当臣子的,父亲要像个当父亲的,儿子要像个当儿子的,丈夫要像个当丈夫的,妻子要像个当妻子的……

这里说以人治人,那么作为一个人,就要像个人的样子,就要把人做好,做好人就是自己生而为人的原则之一。近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就说过:“学佛先做人,人成即佛成”。但是现在就有那么一些学佛的人,天天搞这样搞那样,都没先把做人做好。这是不行的!既然要学佛,要修行,就必须先把做人这个本钱搞好,先把做人这个基础打牢靠。如果能把做人这个事情做好,那么学佛也就学好了。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很多人始终没明白这个道理。孔子这里说以人治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先要把人做好,以做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并影响周围的人,乃至影响全社会。

做人的原则不外乎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等这一套东西。离开了这些,人就会走到岔路上去,就不符合作为人的社会性、自然性、稳定性的这么一个基础。一窝蚂蚁、一窝蜜蜂,在它们的社会圈子里面,也都在遵循着它们作为蚂蚁或蜜蜂所应遵循的准则,都在各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嘛。

道,远不远呢?不远,它实际上就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起居住行之中,就在我们的吃喝拉撒睡之中,无需外求,更没必要跑到什么峨嵋山、终南山等地方寻高僧、找高人去求道。只要把自己的本份做好,道自然就在其中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面这一段,是谈儒家忠恕之道的。“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论语》就说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话说得很直接啊!孔子的思想非常博大,但是说千道万,归结下来就是这么两个字:忠恕!

怎么理解这个忠?我认为忠就是责任心。你对自己有没有责任心?对家庭有没有责任心?对社会、对国家有没有责任心?一般人说的要忠于某个人、忠于某件事、忠于某项事业等等,实际上说白了,就是和作为一个人的责任心分不开,如果离开了责任心,那忠也就无从谈起。它是我们在学习和修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个素质。

我们都在社会中生活,都要仰赖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如电灯、自来水、天然气,还有种种吃穿用度、行住坐卧的工具等等。这些都是由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我们提供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个人也就应该承担对社会相应的义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处理好和自己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就是要把人做好。这一切都和我们的责任心分不开。离开了责任心,这一切都不可能处理好,仁义礼智信这些也就更谈不上了。只要谁具备了仁义礼智信,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恕,是一种心量,是个人在气质上的容量。我们常说做人要宽容大度,要厚道,要有理解、感激之心,等等。这一切都和自身的恕道分不开。这种恕,还有理解、宽容的意思。要能理解和宽容别人,你的心量就要大。如果心量太狭小,就很容易陷入是非之中。因为心量的半径小,那就容不得是非,稍微有点是非,就会被是非把肚皮撑破。所以真正做好恕道的人,一定会心胸宽阔,容得下人,容得下事,容得下是非。只有以公心待己,公心待人,才能真正把这个恕道融汇贯通。

这样看来,忠恕自然就违道不远。一个人只要具有了忠恕,那么与大道之间的距离也就不远了。其实大道运行,同样也是有责任心的,大道也是讲忠恕的。前几天按照农历的说法是立冬,等到了明年2月4日,该是立春日那就得是立春,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都是很准时的。地球基本上都在匀速地围绕太阳转,不可能说今天转累了,想休息休息,就转得慢一点,甚至干脆就不转了;或者说有时心情好,转快一点。如果地球真的这样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懈怠,那地球上的生命可真的就要全部完蛋了。所以天地都是有职责的,我们大家也就更应该遵循自己相应的职责。

忠与道相近,恕则与道则更相近。为什么呢?因为大道无方,大道体宽,大道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嘛。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缺少了恶,那上帝都会显得不圆满”。这是为什么呢?既然大道体宽,那就什么都能容得下,既有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也有如牛羊这样温驯的动物,还有孔雀鹦鹉、苍蝇蚊子,等等等等。总之在大道面前,万事万物不分彼此、一视同仁,这就是大道的一体性。只有在这个一体性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万事万物的多样性。恕道,就是建立在多样性之中,要承认一切现象的合理性,不能与这个本来的合理性过不去,否则就是自找麻烦,自找苦吃。

那么,我们该如何体验忠恕之道呢?就是下面这句,“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孔子还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意思。自己不喝酒,那就不要劝别人喝酒;自己不抽烟,那也不要劝别人抽烟;自己不想受委屈,那也不要让别人受委屈;自己不想穿小鞋,那也不要拿小鞋给别人穿;自己不想受穷,那也不要把贫穷塞给别人;自己不想受气,那也不要拿气给别人受……正所谓将心比己嘛!不仅自己过得去,也要让大家都过得去。

当年王安石在变法之前,曾向黄龙慧南禅师请教,黄龙慧南禅师就对他提了这样的建议:面前的路径要放宽一些才好,不仅自己能过得去,要让别人也能过得去。如果放得太窄,到时候不仅别人过不去,自己也过不去了。这是我们在生活之中遵循和把握忠恕之道时,应该具备的修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修为,那就会天天给别人挑刺,实际上也给自己种刺。等到大家都长满了刺,那大家都过不去,都会被刺得满身窟窿、刺得一跳老高,搞得大家都寸步难行。这样肯定不行。

所以,对于“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既要善于体爱自己,更要善于关爱别人,只有以这样的心理来对人、对己,那么才能真正谈得上与环境和谐。

 

孔子的自我检讨

 

下面,孔子根据前面的原则,开始检讨自己了。“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孔子他很谦虚啊,他在“检讨书”里将君子之道分为四个方面,称自己一条都没有做到。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在孝道方面,大家都应该遵循尽力,然而孔夫子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从历史记载来看,孔子未能尽孝道也怪不得他。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后娶妾,生子孟皮,然脚有残疾,之后才娶了颜征在。此时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但是在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就去世了。此后孔家变成了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先将孟皮的母亲虐待致死,又对孔子母子百般折磨,于是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极其艰难。孔子17岁时,其母颜征在也就去世了。所以这样看来,孔子也就没有条件向父母尽孝道了。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孔子虽然满怀抱负,想为国为民出力,但当权者对他始终抱着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一生之中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但最终因为和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孔子第一次参政已是51岁了,在他的祖国鲁国任中都宰,一年后因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使鲁国大治。后来齐国对鲁国实施美人计,使执政者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他先后到过卫国、宋国、郑国、陈国、楚国等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国,其中既有对他礼敬有加的,也有暗中迫害他的,但就是没有哪个国家的当权者肯真正重用他。想事君,却没人肯聘请,所以这里孔子说“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大家都知道孔子字仲尼,排行老二。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孟皮,字伯尼,但是在《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历史记载中,对此却落笔很少,估计也可能是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兄弟尊奉兄长这种兄弟之情的责任,他也未能完成。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孔子一生清贫,没什么本钱周济朋友。不要说孔子,其实本人也想自己有钱,有了钱自己好多做一些功德,对于什么希望工程、支援灾区人民、资助困难家庭、向寺庙捐善款,或者朋友有困难,都能够施以援手,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只是本人一没票子、二没凳子、三没帽子,是一个典型的“三无”人员,所以对这些都无能为力。

孔子从小家境贫寒,他自己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一直手头就不宽裕,多亏子夏、子路等一些条件稍微好的弟子给他撑起。有些学生提块腊肉就来拜师了,就史上记载来看,也没记载有哪位学生是抱着黄金白银来学习的。所以对于行布施、广济众人这样的善行,孔子也是没有能力的。

那一年,孔子最心爱的徒弟颜渊去世时,颜渊的父亲前来向孔子求助,希望能筹措一点银两将颜渊好好安葬了。孔子没有钱,颜渊的父亲就对孔子的马车打起了主意。孔子一生非常注重礼,他本为贵族之后,行住坐卧都要符合相应的礼法,不能说孔子外出交往时都步行而去。这样不行,会乱了礼法,而且孔子周游列国,还是要需有个马车代步才行。孔子周游列国时,已经被时人称之为圣人,而且年龄也大了,如果还在靠走路行脚,这肯定也不行。因为这些理由,才打消了颜渊父亲的妄想。

总之,孔子一生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除了能在精神上、知识上、学问上、做人上给予别人帮助外,在经济上完全是爱莫能助。如果按照佛教的观点,布施分为两种:一种是财布施,看到别人有困难就适当地给予物资上的帮助;另外一种是法布施,就是在精神上、知识上给别人予以指点。在佛教看来,法布施的功德远远大于财布施,因为要想使人真正焕然一新,精神改造所起的作用远非财富所能相比。对于孔子来说,他的法布施非常丰厚,中国这两千多年的教化,与他老人家的法布施是分不开的。我们现在读四书,读《中庸》,实际上就在重温孔夫子的教化。

从前面这几句里,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子很谦虚,但是同时看到孔子的辛酸。他早年丧父,后又丧母丧兄,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在经济上基本上是穷得叮噹响。本人也想多为国家社会出点力,但也没有几个人愿意搭理,好在还有那么一些有志于此的朋友,加上一己微薄之力,才创办了现在这所民办的龙江书院。但毕竟势单力薄,举步维艰。

 

在平常之中享受生活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几句,“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这几句话很重要啊!如果将其真正纳入个人修养之中,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易经·乾卦》九二爻有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其文言又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我们看这几句话,直接和易经乾卦九二爻挂上了钩。学易的都知道二和五是居于中位,而且都是相对吉利的位置,而我们现在学的是什么呢?是《中庸》啊!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我们要想表现自己的德行,并不等于说要在社会性事件上,比如某人掉进了河里,自己就跑去救人。当然,这是见义勇为、英雄之举,的确很好,值得赞扬,还有诸如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烈士勇于为了事业献身,等等。但那只是在非常时期啊!我们不可能一天到晚都盼望打仗,也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河边守着,等着有人掉进河里。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相对平淡的,几乎不会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可能性。真要是有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大家的日子一定都过不下去了,对大家也未必是好事。因此在和平的环境之中,在日常的环境之中,我们只能在“庸德、庸言、庸行”上来自我观照,自我检点。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就是要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处理家庭、处理单位、处理种种环境时,做到仁义礼智信,并不是要谁去当英雄、当领袖,或是去当什么明星在社会上耀眼得不得了。这个一是没必要,二会使人很累,并且过早地透支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命过得长久,那就必须要遵循“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我们看看蹲在监狱里或者被法院立案的那些人,还有被媒体曝光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偏离了“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才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

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什么会祸从口出?那些吃过亏的人可能会心里有数。其实无非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语言上要平和一些,行为上要检点一些,少去与人口角争执,尽量避免打打杀杀。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很牛气,经常吹嘘自己如何如何了得,结果一旦东窗事发进去了,一个个就和斗败的公鸡没什么两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将自己放在平常之上,在平常中享受生活,在平常中礼赞生命。只有在平常之中,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好的释放。如果我们的生命进入了非常的环境,那可能也就不好办了。只有真正地融入平常之中,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如果在社会之中,发现自己落后了,发现自己与社会脱节,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的时候,那一定要有所警惕,一定要加紧脚步跟上。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前进变化,原地踏步是不行的。比如用以前计划经济的方法来应对现在的市场经济,就是给你几亿、十亿甚至再多的资金,可能都要打水漂。谁要是现在举着当年的小红本在大街上挥舞,不仅会令周围的人侧目,过不了多长时间,精神病院的救护车就会呼啸而至了。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就是要让我们时时保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要保持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的劲头。此外,如果发现自己在思想上、性格上、知识上、意志上、道德上,等等方面还有所不足,那都需要加以强化、提升。

 

五祖法演的四戒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下面的一句,“有馀不敢尽”。孔子这里是在谈中,于是处处以此为则,并从诸多方面给我们说什么是中,什么是庸。前面说“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是要时时勉励自己;紧接着又点出“有馀不敢尽”,就是说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人的能耐,最好是收敛一些、含蓄一些才行。

三国时代的李康在《运命论》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如果太过冒尖,自然就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总有人嫌贫嫉富,如果一个人在单位里面稍微有些与众不同,或是刚有点什么成绩,于是就会有一些是是非非、闲言非语缠绕在其周围。

孔子这里提出“有馀不敢尽”,除了上面的意思,还是另一层更深的道理,并不完全是说有力量不贡献,或者有智慧不发挥。

宋朝时,四川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大禅师——五祖法演禅师,当他的徒弟佛鉴禅师受地方上的邀请,准备前往舒州太平寺任方丈时,五祖法演禅师送了他四句话,也就是非常有名的“法演四戒”。这“四戒”被很多后世之人作为对自己立身处事的警语,正好可以当作对孔子“有馀不敢尽”一句的禅家注解。

第一戒“势不可使尽”。有些人有权势,或者气势很盛,还有些人财大气粗,但是“势若使尽祸必至”。有些人人缘很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认得到,这本是好事情。如果芝麻大点事都到处找人帮忙,动不动就要将自己的势使尽、用尽,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于是大的麻烦、灾祸就会随之而来。这个用势有讲究,如同投资一样,要分批分期投入,有前期、中期、后期,还有预备资金的储备,以应付种种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情况。现在很少有人会将自己全部资金一股脑一次性投入,否则到时候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比要让你追加投资时,即使只拿出很少一点钱就可以了,但你拿不出来,那对不起,前面所有的投入和辛苦,就全部打了水漂了。

第二戒“福不可享尽”。有些人开好车,住高档别墅,每天山珍海味还嫌东嫌西,福报确实很好。但是,“福若受尽缘必孤”。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些阔太太,家境不错,先生事业有成,有的是钱。但这些太太们经常闲着无事打麻将,有时候一个月下来,输赢上百万。久而久之,先生这边经济上难以承受,感情上也越来越淡薄,结果一拍两散。这下太太们失去了经济来源,精明点的在平时还能有点积蓄,但毕竟过惯了大手大脚的日子,除了会花钱外一无所长,于是入不敷出,日子反而过得越来越紧巴巴。往往这些福享早的、福享尽的人,就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

第三戒“规矩不可行尽”。为什么呢?“规矩使尽人必烦之”,特别是那些机关领导、企业老板或是部门负责人要注意了。现在到处都在引进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规矩是越来越多。现在的法律条文在不断完善,同时也越来越烦琐,没哪个律师敢说自己能把这些条文都背得下来。总之,这些规矩不可行尽。如果都行尽了,力气都使完了,那于人于己都将是麻烦。如果大家都觉得烦了,就不愿意再去遵守,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失去发展的活力,原先制订的规矩甚至有可能成为发展的严重阻碍。当年刘邦进驻咸阳时,考虑到秦朝迅速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苛政繁多,于是废除多如牛毛的种种秦政,只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如此简单,反而赢得了关中乃至天下民心,为后来战胜项羽打下了基础。

第四戒“好话不可说尽”。不少人爱说好话、大话。当年红极一时的某个风云人物,经常是走到哪里就对人家大拍胸脯,口出豪言,说什么要投资多少多少,要搞如何如何大的项目,于是都把他奉为上宾。然而换一个地方之后,他还是说同样的话,吹同样的牛,只是把投资的地名改了改,其他啥都没变。结果走的地方多了,同样的话说得多了,于是也就被人看白了。社会上的确就有这样的人,不管走到什么地方,说出的话简直是漂亮之极,但是要想让他兑现,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好话说尽人必易之”,就会被别人看不起,第一次喊狼来了会有人相信,第二次喊狼来了还会有人相信吗?那第三次、第四次呢?天天都在喊狼来了,那肯定再也没人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