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古代称为“灰缬”。 在日本称“蓝染、草木染“;在欧美称“indigo print”或“japan blue ”或“china blue ”。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蓝白二色的搭配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标准的。如,《周礼 . 考工记 》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送邢桂州》中“日落江湖中,潮来天地青”。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诗句中描绘的都是蓝白二色搭配的审美体验。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现在,粗糙的蓝印花布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古老的技艺还能不能有一条阳光明媚的出路呢?
红型染是日本一种传统的手工染色工艺。流传于日本的冲绳的传统印染工艺。相传是在唐代流传到日本的。
"红型"指的是一种染的手法。"红"在日文里是彩色之意,也就是多采多姿,其用色大胆艳丽。
“型染”工艺:使用型纸镂刻花纹图案,再将刻制完成的型版覆于染布上,并于其上刮印防染糊,待所刮印的糊料干固后即成为防染层,再将染布浸染染料,染后除去糊料,现出图底明显的图案称之.另有先染再刮印拔染糊拔色成纹而称拔染者. 型染因刮印糊料为防染剂,所以过去民间常称它为刮浆染,又因往昔多以蓝靛染色,染后呈现蓝白分明的图案,所以也称蓝印花布. 型染工艺的主要步骤.:图案设计,雕刻型版,调制防染糊,染布定位,刮印防染剂,染色,除糊料
型版经由不同的设计可以产生阳纹,阴纹,阴阳组合纹等不同类型图案.型染因具有复数生产的特性,故在蓝染品的生产上具有量产的优势。
两者之比较
1。工艺比较:从工艺上看,两者基本相同,都是用镂花版加防染糊,然后染色。蓝印花布是利用型纸 图案漏刷防染浆之后将布匹多次浸染,优点是便于图案复制,生产效率较高,缺点是套色麻烦、难度高;红型染是利用型纸图案以色料刷色而直接染色,优点是其工艺简单、型纸制作方便,手法自由便于创制,并且套色自然、富有手工趣味,可以染制高档纺织品在日本多用于和服,缺点是图案复制与生产效率低。
2.色彩比较:蓝印花布除白色外,只有一个蓝色,红型染则有多种颜色,并且在一个布面上有多种颜色。
3. 图案比较:蓝印花布图案拘泥于传统图案,创新不多,红型染不受限制,多种图案均有,时尚意味浓。
4. 用途比较:蓝印花布现在主要用于装饰和艺术品比较多,用于服装极少,显得很土,与时代不相吻合;红型染不仅用于装饰和工艺品,在服装上用途更大,显得与时代同步,时尚味十足。
至于在使用染料方面,传统的都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当今,蓝印花布90%甚至更多是使用化学染料,已经背离了传统;红型染基本上还在使用天然染料,工艺上是染色,印花加手绘,比蓝印花布丰富得多。
现状:
蓝印花布在现代已经退出了实用的市场,特别是在服装上,除了偶尔表演以外,在大街上看不到有一个人穿蓝印花布的服装。红型染则不同,日本和服是一定会使用红型染的,时装上,现在也经常可以看到红型染。
结论
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对我说:传统艺术只有与当今时尚完美结合才有生命力。无论它是否曾经优秀,曾经时尚。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我们很多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如皮影,如夹缬,蓝印花布等目前不受消费者待见就是因为远离了市场规律,才会推出舞台。蓝印花布也是如此。那么是否就会彻底消失?我觉得不会。关键是要在恢复和发扬传统艺术的基本上与现代时尚结合。这就有两个方面要注意的内容。一是恢复传统。现在的蓝印花布不是传统的,染料上已经用化学染料,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二是结合时尚。在图案上,要有创新,在色彩上要多色彩并用,在功能上,要最大程度发挥。在这一点上,日本红型染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蓝印花布和红型染本市同根生,但后来的发展走了两条路,一条是固步自封(加上使用化学染料的变味),一条是传承创新,增加了活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