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上下足工夫


中共中央7月20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指出:要继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多年来,中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非常重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新时期、新阶段、国内外新形势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以后,倍加感到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超出了一般层次的理解,即:实现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事关中国经济转型和长久发展后劲之大计。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给我们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而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又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和动力。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异常迫切,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要依靠内需消费拉动。政府主导的大举投资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得到验证;出口主导型经济已经靠不住并且弊端显露。中国急需将一直短腿的消费动力赶快加足马力。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是,效果非常有限。经过金融危机以后,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切中中国经济之要害。然而,消费那么多年都难以启动的原因既复杂也简单。复杂在受到多方面制约,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简单在无非两个方面而:一是让百姓有钱消费,二是让百姓敢于放心消费。而最为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优先、尽快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在“吃饱喝好”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高一层次的基本需求满足后,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消费激情才能释放出来。哪些基本需求呢?胡锦涛讲到的“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

   这几年国家解决人民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上下功夫不小,但是,义务教育以上教育收费畸高问题还存在。这挡住了8亿农民孩子和城市低收入者家庭孩子进一步受教育的路子,同时,强大的大学毕业生失业大军,使得农村因教育返贫的现象不容忽视。强大的劳动后备大军,使得中国失业率攀升,就业不稳定。不能实现基本的就业,哪来收入保障,如何敢于消费?社会保障这几年国家努力很大,但是,仍然有绝大多数百姓没有社会保障或者社会保障不足,仍存后顾之忧。看病贵、看病难有所缓解,但是,治本措施仍需努力。住房问题已经成社会反响最为强烈的问题。一个高房价导致的买不起房、住不起房,导致需要背负一生沉重债务才能住上房子。高房价不但在产业上出现挤出效应,而且大大压缩了百姓的基本消费,这是造成消费难以启动的原因之一。

  笔者举一个例子,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每天消费低于1. 25美元的标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超过2.5亿,高居世界第二位。如果能够解决好这2.5亿人的基本需求问题,其释放出来的消费能量就不可估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之大。

    一定要按照胡锦涛的要求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上下足工夫。国民收入分配一定要大幅度向人民群众倾斜,要最大化全民福利。今年中国财政收入可能突破8万亿,有能力、有实力大幅改善民生,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百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释放出消费动力又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将会越来越多。一定要形成这个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分配制度改革要尽快提上日程;楼市调控不能有任何松懈;社会保障建设要加快步伐;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保持百姓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等等。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22/c_12363001_3.htm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23/0316207389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