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官任村官,是干部“上山下乡”?


40年前,国家组织一大批中学生“上山下乡”,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说白了就是“维稳”。但当时给出的口号却是“大有作为”,可那些十几岁的娃娃们,又没有好好学习知识,能有啥作为?

有意思的是,40年过去了,我们又经历着另一种“上山下乡”,那就是“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推行。这些刚毕业的娃娃们,真能胜任村官角色?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机关人员臃肿,官员过多,也有分流的迫切需要了。那么,现在有两个渠道可以分流:一是下基层挂职;二是当村官。

今天,《新京报》一篇题为《河南19名副处级以上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的文章,令人大跌眼镜。处级以上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那村的上级镇、县如何领导他们?这“第一书记”的待遇,是按照村官给,还是按照处官发?

呵呵,一个小小的村级组织,何时学起了30年前,有了“第一书记”、“第二书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