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研判:政策趋稳 市场反弹
——近期观点总结
转眼间,2010年7个月已经过去,而4月15日以后正式确立的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也渡过了三个半月,今年政策、市场与过去两年相比又是大的转变。最近参与很多媒体讨论政策效果、下半年楼市走向以及置业策略的讨论,这里把我个人的看法总结一下。
未来政策趋稳
中国楼市是政策市,而楼市政策不单单只是应对楼市的变化,几乎每一轮对市场影响较大的楼市调控政策背后都有经济形势、社会矛盾的在起作用,毕竟房地产实际充当着经济重要动力的作用,它也与千家万户的民生相连。
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判断,一季度高速增长的经济在已经减速。一季度GDP增长11.9%,上半年是11.1%,虽然上半年保持较快增长,但二季度的增长速度已经迅速下降,其中,房地产急速降温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排除,未来影响有不确定性,而且,外围经济复苏缓慢,又伴随新的危机(如债务危机),外需疲弱。内外都有不确定的情况下,下半年经济形势并非完全乐观,所以,对于影响面甚广的房地产,本来已经交投夭折,各方面的负面影响陆续显现,如投资、税收、地方财政的减收信息不断传来,这种情况下完全无必要再进行打压。无论从保持经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民生角度,政策稳定应该是下半年最佳、几乎唯一的选择。
土地市场谨慎
下半年,按照计划各城市都有大量保障房、普通商品住房和高档商品住房用地要推出,考虑到5、6、7月房屋市场大幅度缩量,成交低迷,观望气氛依旧,土地市场表现不乐观,企业拿地热情估计会明显下降,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开发企业资金充裕,也有企业对后市看好,不仅如此,企业开工、推售都会不同程度受影响,未来土地拍卖价格走低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地王”会渐行渐远,不过,大城市核心区域的优质土地依然是稀缺的,还会受到市场的青睐,而郊区、远郊的部分配套设施缺乏的地段,乏人问津乃至流拍都是可能的。
政策过于严厉,势必对于土地以及房屋的后续供应产生不利影响。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市场热度大的时候,会引来大量热钱和投资,而市场萎靡或受到人为打压,也会直接影响投资,又由于房地产供应生产周期较长,当市场预期改变的时候,未来的供应也会受到影响。
房屋市场成交反弹
在房贷等一系列措施的直接干预下,购房人群预期逆转,5、6月份房屋成交大幅度萎缩,个别城市交投减少高达80%以上,市场陷入严重观望中。这并不正常。为什么?因为在目前经济快速复苏,城市建设和城市价值提升进入加速阶段,居民财富积累速度也是最快时期,而且通胀已经是现实,居民存款是实际上是负收益,把各种因素加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居民对不动产的需求依然庞大,这几乎是不需要用数据论证的“常识”;而政策只是将绝大多数需求(包括投资理财需求)延后,没有将它们“消灭”(也不可能消除)。
所以,当政策进入稳定期后,一些最刚性的、具有实力的需求,例如婚房、学位房、迫切改善住房条件、理财等,会逐渐恢复信心进入市场,带来成交的反弹。
另一方面,下半年房屋供应加大。集中供应地段,特别是配套设施、交通便利条件相对不利的郊区、远郊,面临的销售压力加大,郊区楼价会逐渐松动,这也将带来新的置业投资需求。其实目前楼盘销售定位一般都非常准,特别是定价上,所以楼盘开售一般都会定在客户接受的价位上,对于成交提升作用明显。
核心区域由于供应量有限,需求集中,价格调整空间有限,部分优质稀缺型豪宅值得关注。
就二手市场而言,市场反弹估计会从一手供应相对较少的老城区开始,经过一个季度的地量调整,中心城区成交有望率先走出恢复性的行情,但楼价反弹的几率不大。不同城市由于需求特点不同,可能调整时间有不同,我还是坚持原先的看法,投机性重的市场与自用性高的市场调整的时间长短不同,调整的幅度也会不同。
置业投资策略:把握机会
这一轮调控的背景、特点与2008年不同。经济、货币信贷政策、外围经济、人们的信心都不同于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从个人感受来看,很明显,周围人并没有出现2008年中那种对经济对未来的彷徨、恐慌;今年新政策出来后,很多朋友都积极咨询的问题是:何时可以入市,这与两年前也大不一样。我的看法还是没有改变,每一次宏观调控都给置业投资提供了最佳的介入机会,因为快速上升的势头被暂时遏制住了;宏调对市场走势的影响是短期的,并没有改变总的上升趋势。
有需要、有能力,就可考虑入市。介入机会到处都有,未必说年底才有某个节点等你“抄底”。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区域,营销方式不一样,而且单位的买卖机会其实只有一次。如果置业者决定等待的话,还要考虑自己的机会成本。从置业投资策略来看,现在更要强调理性置业和价值投资。地段、配套、政府规划、资源、交通、升值潜力、租值、交易活跃度都要兼顾考虑。目前尤其忌讳短线操作,且过度借贷,以免自己的资金链过紧。
思考:调控效果不宜只看楼价
近年楼市一直伴随调控,起伏加大,与股市一样,落下“政策市”之名,政策反反复复,市场不断走高。大家经常会把调控与楼价联系在一起议论:楼市越调越高?我认为这种思维要反思。
这几年每逢楼价高涨,政策则不断叠加,税收、财政、土地、信贷等各方面政策一齐来压需求,压房价,结果却是需求暂时被压住了,楼价上涨暂时被遏制住,但同时供应受到更大的影响,且价格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关系的信号杠杆作用被扭曲。什么才是调控效果?相当多的评论和看法以为楼价即刻下跌才是调控见效,甚至主张政策要短时间让楼价下行,这里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和经济学家,其实是陷入大误区里了。一方面,我们的保障制度没有完善、确立,另一方面,一轮调控过后供求关系只是一种非正常的低水平均衡,因为简单压需求,同时后续供应却成了大问题,这几年大城市供应越来越少,与管理部门调控楼市只看短期,忽视建立促供应来保持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有直接关系。
而大型城市目前都相继进入新一轮建设高峰,中心区域可开发土地稀缺,财富膨胀,各种需求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流动性充裕、通胀等集中迸发。压需求、短期化的调控方式其实加剧了供求矛盾,也加大了行业和市场的波动。
全面评价调控效果,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房地产与经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要有重视长效、重视市场规律的措施和思维。否则,当不合规律的调控措施被迫改变或者取消时,供求与结构矛盾就会变得非常突出。
除此之外,在政策调控里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要把住房的属性“回复”到居住属性,消除其资产属性、投资属性。这几乎是对房地产本质、市场化方向的根本挑战,是个更大的误区。我在微博中也有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本文不展开,以后再详细探讨。
龙斌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