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方言和普通话关系面面观



方言和普通话关系面面观

谭汝为
————————————————————————————————

    

    关于“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和谐”论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彭泽润教授专门组织了一场专题笔谈会。我也参与了这次笔谈,兹将本人书面发言内容,以答问形式表现,俾使眉目清楚,便于阅读。

 

    (一)方言和普通话


    【记者】推广普通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强制性的,会不会冲击方言?比如现在很多长沙年轻人不会说长沙话了,或者说不好了。
    【谭汝为】在思想观念上厘清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很有必要。普通话和母语方言,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和使用范围,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民族共同语、标准语言,对于使用者来说,它是工作语言、公务语言、教学语言、校园语言;而方言则是家庭语言、乡土语言,二者并不冲突。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方言是为某一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的。在不需要使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拒绝方言、排斥方言,事实上这样做也是行不通的。


    (二)方言和语言权利


    【记者】中小学强制要求学生在校园内说普通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语言 权利”?
    【谭汝为】纵观世界近代史,一个国家要实行工业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那是不可思议的。欧洲各国早在200多年前,日本在100多年前,都做到了本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强盛来说,书同文、语同音,至关重要。我们是一个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国家通用语不能通用,普通话不能在全国普及;就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普通话能力训练,注重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我认为完全必要!如果各地区都以当时方言为教育教学语言,那么岂不乱了套!随着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绝大多数人打电脑用拼音输入法,其前提是普通话准确,汉语拼音熟练。从社会个体说,只有会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计算机的更高功能如人机对话、联机手写等才能为我所用。——学习普通话这项基础工程在中小学完成,是最佳时期。


    (三)方言和歧视


    【记者】从幼儿园开始,不少中国的老师就要求幼儿放弃母语,使用普通话,还要求孩子“即使在家里也要说普通话”,而老师往往是孩童最敬佩的人,这样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种下鄙视自己母语的种子。在这种情况下,方言在未来有没有消亡的可能?
    【谭汝为】我的孙女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从幼儿园回家就监督爷爷、奶奶说普通话。她从小就说普通话,也会说天津话,但只是偶尔开玩笑时说两句,逗得大家哈哈一笑。她对天津话特别敏感,常能敏锐发现:“奶奶,你又说天津话了!”好在天津话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彼此完全可以听懂。天津的小孩子,多数都会说天津话,但只是不说而已。
我对一些贬斥方言的偏激说法,很有意见。例如有些单位在推普周张贴“说普通话,做文明人”“说普通话光荣”等标语口号,确实不妥!因为它容易伤害方言区民众的感情。人们会问:难道说方言就不文明、不光荣吗?
    举个例子说:香港、澳门特区官员在处理与中央关系时使用普通话,例如向中央宣誓、特区官员赴京述职等场合。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说普通话是对中央的尊重和认同。而在其它语境中却用广东话,例如特首向市民拜年、立法委员在议会发言等场合。你能说香港、澳门特区官员用广东话向民众讲话就不文明、不光荣吗?再如:作为一名语言学教师,我在教学中用普通话,和老同学老邻居交流用天津话,见到广东籍长辈和老乡,我说几句广东话(尽管说得不地道)。——这和文明、光荣风马牛不相及!


    (四)方言和世界遗产


    【记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第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是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例如长沙方言是否也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加以保护?
    【谭汝为】将全国所有方言全部列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在技术层面上,似难操作;进行效果分析,有徒求形式之嫌。其一,方言分层级,申报时切分到什么级次为准?其二,所有各种方言全部一一列入,申报审定手续十分繁复,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其三,从世界范围考虑,照此办理,所有语言都是平等的,其各种方言变体都不应遗漏,但全部列入就等于齐步走,全有份儿,意义何在?


    (五)方言保护


    【记者】保护各地方言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怎样保护?
    【谭汝为】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要取消方言。目前语言学界对于濒危方言进行抢救式的调查研究,由国家提供科研资金,例如对海南岛、皖南、赣南、湘南、粤北等薄弱地区的濒危方言进行调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属于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目的是为历史留下宝贵的方言资料。前不久,我和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应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万新平主任之邀,以“天津方言寻根调查组”成员身份,随同万主任到安徽省实地考察。通过到宿州、灵璧、固镇、蚌埠、凤阳等地10天的调查研究,初步证实:“天津方言的母方言来自淮北平原”。——语言学界和政协机关相结合的这种田野调查以及案头的研究工作,都是保护方言的体现。


    (六)方言的课堂教学


    【记者】中小学教育是否有必要加入方言母语的学习内容?
    【谭汝为】有人主张:在中小学教育加入方言母语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没有必要。方言是在方言地区语言环境的自然熏陶下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奏效的!就以本人为例说明:笔者父亲是广东新会人,母亲是广东顺德人,二老虽在天津生活几十年,却都不会说北方话。但我是在天津出生成长的,广东话能基本听懂,但只能说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但是,对于天津话,我却了然于心,说得比较地道!前两年,在天津电视台播出天津话系列节目200多期,出版了方言词语专著:《这是天津话》,发表关于天津方言研究论文10多篇,一般文章上百篇——作为广东血统的在下,天津方言是在社会语境中不期而然学成的,和课堂教学毫无关系!


    (七)方言的变化
    【记者】各地方言近十几年来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变化?
    【谭汝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开放、文化教育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广播影视的传送,天津方言中的一些古老词汇已经消失,天津话的语音、声调已在明显地向普通话靠拢,而那些方言俚语中准确、生动、形象的成分,一部分会融入普通话之中。


    (八)方言和文化


    【记者】方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谭汝为】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构筑地域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中,方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视作品中使用方言,是增强作品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喜剧小品和幽默影视作品中,如果赵本山不说东北话、赵丽蓉不说唐山话、郭达不说陕西话,杨议不说天津话,那么作品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将大为减弱。
    地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其典型的外在特征就是方言。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外地人一到天津,首先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天津城的独特韵味,或是天津小吃的美味,还一下子就会被幽默、直爽、豪放的天津话逗乐了。天津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历史上的军旅文化和移民文化,给天津带来了母方言。(二)历史上的漕运文化和商埠文化,使天津方言适合社会交际,注重口语表达,感情浓烈、热情豪爽,直率简洁。(三)历史上五方杂厝,名流荟萃,南北交融,雅俗共处,中西碰撞,风云变幻,思潮蜂起,形成多元多彩的社会生活,加之近代开埠、九国租界、洋务运动、北洋新政、五四风潮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不以津门为重镇为舞台——以上因素使天津人视野开阔,经多识广;使天津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四)受码头文化、北方戏剧码头、曲艺之乡等民俗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天津方言形成了质朴俚俗,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风格。
    随着普通话逐步推广,方言的传播和作用自然随之缩小。学校里的师生,部队里的战士,铁路、航空、地铁的员工,大中城市的商店和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为了实际的需要,都会说普通话。在一些大城市里,很可能在一个家庭之内,老一代说的是方言。第二代在家里说方言,到外面说普通话,第三代就根本不会说或者说不好原来的“家乡话”。但是尽管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方言还是会长期存在的。普通话为全民族服务,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服务,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很长一个时期。在不需要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排斥方言,事实上也行不通。我主张在方言地区工作的外省籍干部,不妨有意识地学点儿当地方言,有助于深入当地的劳动群众,做好工作。


    (九)对“保卫粤语”的看法


    【记者】您怎样看待“保卫粤语”?
    【谭汝为】作为广东籍的语言学教师,我认为:普通话与粤语,都是全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彼此应吸收有益的养分,同步发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既要尊重和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又要善待各种方言,切不可因执行政策的偏误和采取措施的失当,而导致语文之间的对立。语文的对立有可能带来族群间的冲突。我们必须从语言学理论的高度加以探讨,纠正错误做法,促进社会和谐。


    (十)结束语


    【记者】请您对今天的交流,做个简要总结。
    【谭汝为】普通话作为标准语、共同语,经历了近千年的使用积淀,多朝都城的政治因素,使用地区辽阔的地域因素、为多数文学作品、播音电视语言所使用的文化因素,发挥了决定性的主流作用。对于普通话,我们应予以尊重和珍惜。但各地方言,承载了地区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久远的生活经验,也应得到善待。正确的态度是: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尊重共同语,善待方言。所谓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就是在不同层面,让不同的语言文字都发挥应有作用,使各种语言现象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