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倒计时[6]:执子之手


好像写博客对于我老是忙里偷闲的事情,我认真检讨。孩子们最近在整理七夕主题月的拍品,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五花八门,我都没意识到,这里竟然有这么多有趣的内容,各种时代的各种人群,似乎都在艺术品上留下了自己对于爱情、婚姻的思考和盼望,太有意思了。我一直都说什么时候也要客串写写著录,一直没得着机会,主要是我的孩子们比我专业。不过这次,有了个想法:离七夕(8月16日)还剩6天,我就以倒计时的方式,每天发一个品种,借着孩子们的著录,分享一下这些艺术品带给我的感悟。
有朋友开玩笑说,七夕最准确的说法,不是“情人”节,而是“一夜情”节,想来不无道理。不过,我更愿意把这些传统节日的现代化,理解成提醒人们去思索、纪念的契机。比如我们和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合作的一组民俗花钱,这种东西我以前并不熟悉,接触之后发现非常好玩儿。它们是古人的精神寄托,祈福、言志,拿在手里或者戴在身上,有时像讨吉利的灵符,有时又像今天年轻人msn或者qq上的签名档。最妙的是,古代并不遥远,你会发现,借着这些老物件儿,其实,古人道出了今人的心声。
拿婚姻和爱情来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社会再开放、恋爱再自由,对幸福的向往,古今如一。
 
像这枚“同偕到老”背龙凤。“从一而终”常被现代人认为是“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单向束缚,但社会发展到今日,大家似乎越来越意识到,举案齐眉、白头到老,本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追求,无论古今,无论男女。
 

同时,“夫妻偕老”背“子贵孙荣”,道出了婚姻与家庭的紧密联系。中国曾经是以家庭观念著称的文明,父子、夫妻、祖孙、婆媳…… 种种教诲训导着家庭和睦的重要。但由于历史原因,“伦常”也被打破了。在这枚花钱上,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在古人心目中,夫妻之爱是与整个家庭、子孙连在一起的,夫妻结合,即是家。
 

而这枚“夫荣子贵”背“堆金积玉”,显然应该曾是女子佩戴之物。民俗花钱上表达的愿望,总是最真实、最直白的,既为心灵寄托,自然没有半点掩饰。夫荣子贵、堆金积玉,这该是当时女性最大的心愿了吧,时空转换,21世纪的母亲们,其实心中所求,不也还是相夫教子、共享天伦么?
 
再贴三枚跟婚姻关系不大,但是满有意思的花钱:
 

日升月恒背海水江崖,其中海水江崖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十分流行的纹样,从瓷器、织绣到民俗花钱,处处得见。有人依据龙袍上的海水江崖纹考证,说寓意的是福山寿海。事实上,海外仙山,祥云飘渺,本就是中国古人心中福地洞天的典型所在,再加上“日升月恒”四字,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永恒”情结,更为鲜明。除了爱情和死亡,“永恒”本身,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白铜錾刻文王百子背婴戏图,多子多孙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莫大的福分,虽然“封建家长制”多受现代社会诟病,但不可否认,儿孙曾经是极其受重视的群体,文王百子的典故和形形色色的婴戏图,就是这种民俗传统观念的体现。这枚花钱采用白铜,錾刻出的图案细致娴熟,生动传神,十分讨人喜欢。
 

还有一枚,“平安吉庆”背瓶戟磬,显示了古人在民俗钱币设计上的精妙巧思。以图形通过谐音表示吉祥寓意,是古人惯于玩弄的脑力游戏,由此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吉祥图案组合。这枚钱上,以瓶(平)、戟(吉)、磬(庆)的图案对应另一面“平安吉庆”文字,精致美观,颇为有趣。
 
当我们以“封建”、“落后”、“禁锢”为由,拒绝传承千年的礼教与伦常时,我们是否也拒绝了人类心底,那一分最真挚、最朴素的渴求,拒绝了那一分单纯得令“进步社会”不屑一顾的人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