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车企行善更上层楼


望车企行善更上层楼

 

 

     地震、水灾、泥石流,这几年,近乎是一场天灾接着一场天灾,救援的人们应接不暇……。在那数不清的感人肺腑的事件中,有一个故事给我印象尤深:汶川地震抢救前方急需车辆,而即将赶往驰援的车队还不知道应该捐给哪个部门,一个人却一个劲地催促车队起行,“时间就是生命,车先走,边走边联系受捐单位。”

 

    说这话的是一家汽车企业老总,此前他还严厉否决了举行汽车捐赠仪式的议程。汽车流水线生产的思考方式移植到慈善事业上,经典的案例让人耳目一新。在许许多多优秀的企业公民中,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代表。

 

    有的慈善事业产生的影响则体现在行为的连续性和思想深度上。比如针对灾难中失去亲人的老师,通过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生活自信心,激发老师的责任感;针对失去主要劳动力的学生家长,聘请心理专家有针对性地提供“重建精神家园”的心理援助,鼓励他们积极面对人生,主动改变生活现状等等。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每每大灾突降,敢于担纲、率先垂范的汽车企业总是层出不穷。不仅如此,哪怕是在平常岁月,从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培育和普及的;从事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的;鼓励更多人关注、支持和参与环保事业的;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爱心让乡村儿童了解世界的……,经过多年的摸索,许多汽车企业已经基本明确了在中国CSR(企业社会责任)的中长期发展方向,在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很多车企有实力,有思路,能成事,而且有许多公益事业被企业成功运用在自身的营销上,其实很多活动还有极大的挖掘潜力和伸展空间。

 

    今年,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基金走进西藏,开始捐助西藏的小学,在大多数企业公益活动选择教育领域捐助物资设施时,东风日产采取了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软实力的做法,有望在这个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高原有所作为。本来,不仅仅是西藏,近些年全国各地学校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已基本能满足需求,但与硬件相配套的师资水平等方面却无法实现同步,教育软实力亟待提升。

 

    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基金的操作方式在汶川重建中可见一斑。去年,“阳光关爱教育援川”成为东风日产全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扛鼎之作”,东风日产与广东省教育活动中心联合派遣5批志愿者(每批志愿者都由多名资深的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组成)赴川对教师和家长实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培训,在青少年心理提升、精神面貌改善,重塑其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方面受到各方称赞,成为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企从善如流,固然令人欣慰,其实除了投入的资金和规模,许多善行产生的实效更为重要。笔者几天前听说,一个美国幼儿园开设有一堂“要饭”课,在这个为期3天的“要饭”课上,整个幼儿园只有几个小孩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它孩子都要去扮演乞丐,他们在这3天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很粗糙,老师则在一旁解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有100万人无家可归,全世界还有2亿人以乞讨为生。这种“要饭”课后,“乞丐”们会不珍惜粮食?

 

    车企行善实为跨界,跨界犹可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