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坛:你道学问作何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谈到某个人时,经常会以一个词来定义其秉性,他是个做“学问”的。何谓“学问”?不同的则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学问”是“学习” 的结果。而“习”字的繁体字为“習”,取“羽”与“白”,它可以理解为通过学可以展翅飞翔,遨游在知识的蓝天;又有人说:習者,意即前人以“羽”毛作笔之势,即在“白”纸上写字,写好了,知识就长进了。又有人说:“学问”的“问”字为“口”和“门”之和,意即只有张开嘴,敢于开口向人求教,才能进“门”,才可进入知识的殿堂。

我认为,“学”与“问”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故可将“学问”理解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有“学”才有“问”。不学没法问,学了才能问。对某一问题,你不学习,不思考,你怎么可以提出问题呢?学什么,学习书籍、杂志、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学术报告等不同载体上的知识……

第二,是先“学”而后“问”。即先思而后问。有了问题,要尽量自己通过学习自行解决,直到留下实在弄不通、弄不懂的问题,然后再问别人,再向别人请教。不要一有问题就找别人。

第三,是有“问”才有“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在向别人讨教时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的,说明将内容没有弄明白,或者是没有深入进去。问谁?问老师、同学、朋友……问什么?问不明白的问题、不懂的问题、不解其意的问题、问后仍然不解其意的问题……

第四,是能“问”才会“学”。即变不懂为全懂。学习中要能够发现问题,即有疑,有惑,一边学习边自己问自己;向别人问问题时要能够抓住重点、切中要害,问的确实是关键问题,问的确实是核心问题,问的问题还像一个问题,问的问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问的问题是经过思考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是有逻辑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

第五,是勤“学”与好“问”。即对自己学不厌,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总而言之,“学”与“问”之间相辅相成。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人会问不同的问题,同样的人不同的时间会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问法。对某一个专业问题,你能够提出很专业的问题,说明你对这个问题已经进行过深入学习与思考或者研究。若不然,你问的问题就会不着边际,而其本身不成为一个问题;若不然,你也不敢公开问问题,因为你会担心自己问的问题是不是一个问题,问出来会不会让人觉得自己知识浅薄。。。。。。

    上述解释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学问”的神秘,但它是不是也可以成为“学问”内涵的另一种诠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