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要借天借地借市场


 

上海商业要借天借地借市场
                                          商业发展要创新
; 上海近几年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滞缓期,不少指标都在全国平均值以下,商业销售历年来为全国城市第一,前两年已经屈居第二;港口运输量除集装箱还保持第一,总货物量不敌浙江;工业产值、外贸出口哪一项还占第一?上海的经济下滑是明显的,就连千万以上富人的数量也在北京、广东等城市以下,上海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目前政府和大型企业集团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我们上海到底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已为各方所关注。上海发展已一百多年了,地域是在不断扩大,但仍有局限,如惯性思维框在地域上,停留在上海,跳不出上海,突破不了上海发展的瓶颈,最终也许只能像历史上的扬州一样走上从繁华到沉沦的末路。
今天我们就是要冲破上海这个框,来讨论上海的发展,所以借天、借地、借市场是一个很创新的题目。
首先,为什么要借天、借地、借市场?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你不去借人家的市场,人家现在来借你的市场,长三角同城化,你不去借人家的天、人家的地,人家来借你的天地。从整个上海商业来看,北京的商业最近两年超过上海,比上海快,去年、前年这两年都超过上海,社会消费水平也都超过上海。在90年代,上海商业业态创新是领先的,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在业态创新包括连锁经营,一直是走在全国前面的。现在各地的商业都发展起来了,到了十二五,上海商业如果要走在全国前面,靠什么来领先?上海商业是率先开放,外资商业、海外商业进来借上海市场,已经借得非常好了,海外品牌借上海市场也借得非常好。现在在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外商投资的商业和港澳台投资的商业已经占了五分之一,我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五分之一是他们的了。那么,上海商业在走出去,走到海外市场占了多少?海外品牌,不管是商业品牌也好,商店品牌也好,上海的消费者大部分都知道,像喝咖啡———星巴克、真锅;大卖场———易买得、易初莲花、欧尚、家乐福等全是海外品牌,人家借天、借地、借上海的市场是借得到的,人家的品牌我们上海消费者都知道,但我们开到海外去,我们有多少牌子是人家记得的?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的品牌有多少?在海外,中国制造许多人都知道是Made In China,但是我们有多少牌子人家记得牢?许多商品是中国制造,但没有牌子就没名气,大家根本不知道,只知道东西便宜。借天、借地、借市场,我觉得人家借了都借到了,我们借人家没有出去借,所以借天、借地、借市场有启发性,我们必须要走出去。
                            深度融入长三角是个大趋势
最近好消息频传:71,沪宁城际高铁正式通车,全程仅需73分钟;宁杭高铁也正在加快施工建设之中,将在10月份开通,全程仅40分钟。一个“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的框架即将形成。面对这么个新格局、新变化、新机遇,似有这么个重大问题值得业内人士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就是上海商业怎样搭上时代快车深度融入长三角。
624,国务院批准了《长三角洲区域规划》,这是个勾勒国家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也是首个跨省市的区域规划。温家宝总理在杭州考察时指出,长三角要为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规划》明确了长三角战略地位、布局框架、城市未来规划设定、各大城市的定位、产业分工和转型升级等方面。长三角的总体发展目标,就是在未来若干年内,要打造成为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这是很鼓舞人心的。《规划》谈及城市未来规模设定和产业分工升级,上海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000万以内,上海重点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这意味着传统产业将向西转移;江浙两省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及具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这样,以往那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而导致大量资源浪费的现象可得以避免。
《规划》还有一点,它彰显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有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江浙沪三地国民生产总值达71794亿元,长三角GDP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倘若把长三角看成一个经济体,去年GDP总量排在全球第十一位。可以这样预见,伴随长三角区域规划和配套政策的实施,长三角地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必将起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发动机”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商业企业融入长三角地区显得更加迫切。因此,上海商业企业深度融入长三角,去借天、借地、借市场已成为势所必然。
                            借天、借地、借市场怎么借法
随着网络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成了地球村,城市之间过去是远在天边,今日有互联网就近在咫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可早出晚归半小时、一小时,都市圈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倒逼着城市功能的调整,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地区经济发展都趋向同质化,特别是商贸业都差不多,传统经营千店一面,上海有的商品,外地也有,没有地区特色,没有吸引力。
创新经营领域,上海商业要乘借天、借地、借市场之机,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与各方合资企业的治理结构。
也许有同志问:“怎么个借法呀?”这里不妨举个借市场的成功例子,也许对人们有些启迪。
温州市经过20年跨越式的发展以后,导致能源、市场、人才等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滞后于研究经济发展的一些专家、学者们,当他们还在认真总结并推广“温州模式”时,温州市却已提出了“跳出温州,再造一个温州”的行动目标,走向全国各地,乃至西方国家去借资源、借能源、借市场。果然,他们经过10余年的“二次创业”,至2003年,其在温州之外所创造的财富已相当于温州全市当年生产总值的总和,近几年,每年回流资金达2000个亿反哺温州。由此引伸开,上海的商业可不可以这样响亮提出:“跳出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借天、借地、借市场,再造一个企业”的奋斗目标。但这并非是“天方夜谭”。实际上,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领导者早已行动起来了。如光明集团提出,“跳出大上海,奋斗五年,再造一个大光明”;百联集团近年来致力于长三角地区的拓展工作,并列为企业规划“重中之重”。这是值得大家效仿的。
                                   借天、借地、借市场上海有先天条件
上海商业借天、借地、借市场是有有利条件的。
1、上海有不少著名的商业企业品牌,有一定的规模,各类业种业态齐备,以及上海对各地还有一定吸引力,上海学习浙人的经营模式组团出去形成规模凝成合力。
2、上海以往已有走出去的经验,但早前多数是以血本无归而告终,我们要吸取失败的教训,决不因咽废食。我们要总结这些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扩大上海商业的外向面,外资和外地商业到上海来也有失败也有成功,有经验也有教训,过几年又回来了,他们找到了上海市场的脉搏。上海商业走出去也应如此,不可能一帆风顺。
3、上海是传统的商业城市,虽然近几年人才有些流失和管理水平下降,但相对全国还是有优势的。
怎样借天借地?借天,所谓的“天”是无形市场,提倡B2B啊、B2C啊、C2C啊,这个应该属于借天。电视购物、邮购就是一些无形的市场,我们可以作为借天。借地,这方面就是走出去,到长三角去发展,到全国各地去发展,到世界各地到海外去发展。我觉得所谓借天、借地,借天是无形的,借地是走出去。借天从电子商务来看,近年来发展迅猛,2009年本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到3250亿元,近两年上升的速度非常快,网上购物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2009年已经达5.02%,所以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实际销售,借天方面发展空间巨大。商业街面积有限,南京路就这点面积,再发展怎么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搞电子商务、网上一条街?中心商业区域一铺难求,大家都在抢,抢不到,而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却是巨大的。电视购物和传统相比,有许多优势:一、没有地段概念,不像传统购物有地段之说,在南京路是南京路地段,在崇明是崇明地段,但是电视购物、电子商务都能打破地段概念。对于电视购物不讲地段只讲时段。二、经营规模没有限制,我们都知道商场面积和经营额是有关的,一家小店想做大很难的,一平米一年做到35万已经是非常大了,但是电视购物是不受面积限制的,不讲坪效只讲时效。三、在营销模式上,是各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平常店铺有点像守株待兔,电视购物却是主动出击,全方位参与。四、在经营环境上,传统的商店受到许多限制,如交通,但电视购物往往可以通过电话、上网实现,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所以我认为,借天这一块有巨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考虑。
                                          当前是借天的最好时机
借天主要是网购,它是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新业态,至今已逐步成熟。上海有一家专卖办公用品的美国史泰博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销售很旺。今年在广州召开的网货交易会上透露,阿里巴巴有1000家供应商,有10万家淘宝卖家,这就意味着有10万家零售商,规模真是空前,今年销售过1万亿,将近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一倍,在整个中国20万个物流包裹中,淘宝就占了一半。报载京都商城去年销售100亿,在今后二、三年内发展目标以乘数增长。
                                                 要结合实际善于借
; 怎么借好市场?借天、借地、借市场,我们曾经也在借,比如借地,我们也走出去许多,但是许多商店开到国外是失败的。那么,为什么借天、借地借不好?实际上当时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没调研、没人才,什么都没,盲目地出去,到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借天、借地、借市场怎么借?借在技巧上有讲究,我认为一是要借外面的地先要弄清当地的情况,当地的风俗习惯;海外的政策、法律、法规是否了解?如果对当地情况一点不了解,不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等,盲目开店,到最后一定关掉。二是借天、借地、借市场要有人才。首先人才要本土化,开到北京尽量用北京人,开到成都尽量用成都人。刚开始需要多派点人,逐步要本土化。如海外的企业借我们的市场,现在外资企业中许多都是中国人,他们员工都本土化,成本也下去了。他们利用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所以我们走出去也要人才本土化。还有就是入乡随俗。三是广建渠道。四是要做响品牌。另外要有一套规范的流程,首先在上海把大本营做好,把旗舰店做好,形成核心竞争力。走出去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别人可以轻易模仿的。五是要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起来。不能有形归有形,无形归无形。有形与无形的市场结合就是借天、借地的结合,我们在借天这方面是远远不足的。
                                   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上海商业借天、借地、借市场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携手民营商业。目前立足上海的民营商业在外地及境外做生意的数量很多,但都较为低调,政府要扶持这些中小型民营商业做得更好发展更快。上海由于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国际企业总部首选地。但许多民营大商业集团,却只来上海借地、借市场,国美和苏宁等企业总部都在外地,因此上海要用像对待外企总部一样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来上海,利用上海的资金流、商品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利条件共同双赢。
2、上海商业借天、借地、借市场还需要借二产。生产———流通———消费中商业是重要环节也是产业先导,许多商业企业他们借二产而壮大,如恒源祥和早期鼎盛时的开开,都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今天有不少著名的商业品牌以订单、代工形式发展了商业自己,促进了工业发展。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地区也就是富裕的地区。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是从商品生产发展中谋益而强盛的,浙江等许多地区因商品生产而成了全国的强市强县。奥巴马上台提出美国要拓展商业生产,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二倍,缺乏商品是不富的。欧洲最牛的还是德国这个制造业国家,也是商品出口最多的国家,英国在上世纪统领全球,英国货风行世界,曾是头号列强,如今以服务业为主降为二流国家,英国新首相卡梅伦自喻为美国的小兄弟。
因此商业要用自己的品牌借产品的资源。从商业品牌发展为商品品牌,不要只当二产的贩子。只有把商品生产抓在手上,我们的商业就会更强大。
3、研究网购,防止走弯路。网购的巨大商业空间是诱人的,但网购不是谁都可搞的,最近接到不少咨询要求开发百货市场网、商业街网和XX区商业网,这是不现实的。有些人是尝新试鲜可以理解,有些人以此作秀浪费自己的财产就不应该,但必须看到网购是有条件的,不能一哄而上。在淘宝网成立五周年的庆典会上,马云叫板沃尔玛,要在10年内营业额超过沃尔玛,对此沃尔玛不予理会,其实沃尔玛既有电子商务平台,又拥有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更不缺钱,但沃尔玛近几年对网上购物则不温不火,并无起色。去商店购物的体验消费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要像当年研究超市一样研究网购,从目前比较成功的网购企业的特点来研究。一是专业,例如办公用品。二类别清楚,京都商城的家电产品类别清楚,规格单纯,包装完整,选择性不大。三分类清楚,如淘宝,你要批什么产品就在同类几百家卖家中挑。个体经营,网上出样快,特别适合B2B。要寻找开办网购的规律,当时超市有七统一,网购也要有规范,既避免一哄而上造成损失,又便其健康发展,这是当前需要引导的问题。
4、研究解决网购的配送瓶颈。从千百万人去购物,到千百万人要送货这个转变不是容易的事,淘宝网做了1000亿,马云说再发展在配送上跟不上,京都商城订单做不完这都是配送制约网购的发展。
 
 丁一新华社资深记者.齐曉斋上海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方彭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