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关部委推行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正在实施当中,然而在汽车行业,第一批节能产品目录名单出笼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就暴露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满、争议甚至质疑之声纷至沓来,这是为什么呢?
对消费者来说,购买“节能汽车”最大的实惠是在购买时能够获得由国家发放的3000元节能环保补贴。这一招的厉害之处在于,直接使用“发钱”方式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并对汽车市场起到引导作用,形成人人环保、节能、低碳、负责任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国家对汽车行业的调控。
政策一出,人人叫好,以为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可是,当我们环顾车市的时候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那些贴有“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绿色标识的品牌车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优惠,价格上并不都具有诱惑力。有媒体报道指出,有的车型正在借“节能补贴”之名行“优惠缩水”之实。在这个车市逐渐被看淡的季节,我们看到的是“节能汽车”以逸待劳,打着节能补贴的旗号招揽顾客,自己却没有任何降价促销措施;相反,那些“非节能汽车”不仅愿意自掏腰包给消费者补贴,市场价也是一再优惠,上千数万元的让利幅度并不罕见。
这确实是一种怪现状。
国家推广“节能汽车”的初衷及最终目的是“惠民”,然而上了名录的汽车并没有带给消费者实惠,从与该工程实施之前的情况、与其他没有上名录的品牌车型相比较的结果来看,消费者实则是吃亏了,被忽悠了。节能补贴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大赚其便宜的是汽车厂商。
关于节能汽车的争议导致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有的厂商因为自己的产品没有进入首批目录而于心不甘、耿耿于怀。毕竟,第一批次的71款车型并不一定是市场上最节能的,它们中的很多也不是市场上畅销的主流车型,它们挤进名录或许是侥幸,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管部门的偶然性、选择性色彩。
仔细研究这份目录可以发现,进入目录的产品都是排量1.6L以下的车型,在笔者看来,这只能说明它与一年前国家实施的鼓励消费小排量车有密切关系,而不能说明其他排量的车型就不环保、不节能。其实汽车到底节不节能、环保与否,国家已经做过调查,半年前工信部就公布了市场上车型的综合油耗,施行燃料消耗标示管理,应该拿来作为制定节能汽车名录的一个主要参考。
从公布的6000余款车型的油耗标识数据中可以看出,1.4L、1.6L车型油耗普遍在6-9L/百公里,1.8L、2.0L车型则普遍在8-11L/百公里左右。但其中也不乏部分经济节能的例外车型。以CIVIC(思域)为例,排量虽然为1.8L,但是动力表现已达到2.0L的水平,工信部公布其综合油耗仅为6.9L/百公里,比大部分1.6L车型更省油,甚至达到了很多1.4L车型的油耗水平。然而,节能汽车产品名录上却没有类似这种“高动力,低油耗”车型的名字。
以排量为标准界定是否节能显然是搞一刀切,有失偏颇。排量小就经济节能的观念早就被认为是错误的了。是否节能,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好在这不过是第一批名单,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但是间隔几个月之后,晚上名单的汽车是不是有些吃亏了呢?同样是节能汽车,为什么我就要落后于别人,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从第一批次的车型来看,市场上相当一部分车型都将进入这个目录,那么届时这个目录的意义又何在呢?
因此,笔者希望判定是否节能汽车不能唯排量是瞻,在后来批次的节能汽车目录中应该有其他排量的车型,甚至是SUV车型,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优中选优,真正让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产品得到大力推广。不仅要让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创优争先”的厂商付出有回报,更要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受惠,从而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健康、科学、高水平发展,正确引导汽车市场的消费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