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贴心人”活动的理论探讨


关于“群众贴心人”活动的理论探讨之一

    ——谈谈部分干部和群众对于“群众贴心人”活动的几点误会

 

 

 

 

    从“群众贴心人”活动开展以来,造成了很大的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有着部分的干部和群众,对于“群众贴心人”,却存在几点误会。在此,本人觉得很有必要予以指出。

 

1、“群众贴心人”活动对于贴心人是分外之事。

 

    ——那是绝对错误的想法,怀有这种想法的很多干部,往往作了“群众贴心人”,也不过挂个名字而已。名义上是“群众贴心人”,但事实上,根本就不是。在本人看来,“群众贴心人”活动对于贴心人,是一种分内之事。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乍看起来,我说的好象很荒唐。但我不觉得。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的共产党的干部,根本不是依靠外在的纪律什么的制度什么的来约束自己的,他们所依靠的是自律的精神。真正的共产党的干部,应当将自律的精神作为工作和生活中自我肯定和自我提高的法宝。

 

2、“群众贴心人”要么有权,要么有钱。

 

    ——这是对于“群众贴心人”最大的误解。如果依据这种看法,没钱又没权的群众贴心人,怎么办?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我们能够否定那些在某些人看来奉献很少,但是从他个人的能力看来,又确实奉献很多的同志?

    在本人看来,看一个人,关键还是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奉献之心。奉献的量,只是表面的。内在的,还是要看个人能力的大小与奉献的多少的比率。

    对于奉献巨大的贴心人,我们尊敬他们,我们不否定他们的奉献。但是,对于那些奉献相对较小的同志,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正确的、公正的看待和评价他们。

 

3、“群众贴心人”,不过是最近,不过是自从开展活动以后,才涌现出来。

 

——事实上,并非如此。符合事实的情况是,“群众贴心人”,是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不断涌现出来的。

    据本人了解:有很多优秀的 “群众贴心人”,其实多年以来,一直就是群众心目中真正的“群众贴心人”。比如,栗县鸡冠山乡驿马村的“群众贴心人”易光明。自“群众贴心人”活动开展以来,当“群众贴心人”这个新名词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开来并迅速为上栗县的广大群众所熟悉,上栗县鸡冠山乡驿马村的村民们才发现,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亲切的词汇来形容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易光明。原来易光明同志,在数十年以来,真正充分发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热心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植树护林,在各方面为村民们的福利而出钱出力,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着一种朴素的乡亲感情。其感人事迹举不胜举,影响深入人心,为村民们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奉献。

 

 

4、              “群众贴心人”,不过是一些在“群众贴心人”名单中挂了个名字的干部的名称而已。

 

    ——应当将“群众贴心人”这个称呼当作一种荣誉来看待,更应当将“群众贴心人”这个称呼当作一种荣誉来对待。所以不是随便什么人,我们都将他挂到“群众贴心人”的名单中去。我们必须要看到成绩,并作为对于这些成绩的肯定与褒扬的途径,给予其“群众贴心人”的光荣称号。“群众贴心人”这个光荣称号,不宜过多过滥。

 

 

5、              “群众贴心人”活动,不过是一阵风而已。

 

——说风凉话的人,什么时候都是有的。特别是在相对来说较为新颖的事物涌现出来的时候。很显然,这些人缺乏认识,只因为思想落后。“群众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时代要求和实践途径,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特征。“群众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进一步证明,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群众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所追求的融洽干群关系的目的,是党和政府在关系到群众利益的所有工作中积极作为的迫切要求。“群众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对于推动党的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追求,所以“群众贴心人”活动,也是一个永久性的活动。

 

 

关于“群众贴心人”活动的理论探讨之二

           ——贴心办与贴心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说:贴心办与贴心人,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显然是钻了牛角尖,走入了误区。

 

贴心办,从级别上看来,似乎很高大,其实很渺小。特别是乡镇这一块,你自己都还是一个一般干部、股级干部,如何领导那些作为贴心人的科级干部?

 

讲求点实际,只能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与相互便利的关系。对于许多在活动中要实践的事情,贴心办不能命令,也不能带有任何强制性的要求任何一个贴心人。甚至只能是跟人说说而已,让人心里有个底,知道如何去做更为妥当,如何去做而更利于干群、党群关系的融洽。

 

从一定层面上说来,贴心办与贴心人,确实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占据主要的位置。

 

在本人看来,贴心办与贴心人的关系问题,虽不敏感,但有点微妙。从大局看来,贴心办应该是处于一种从属的、带有服务性质的位置。

 

这样看来,是很恰当的。——贴心办直接为贴心人服务,从而间接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贴心办中也可以涌现出优秀的“群众贴心人”。

 

 

关于“群众贴心人”活动的理论探讨之三

             ——做领导贴心人,还是做群众贴心人?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做群众贴心人,群众能给你什么?做领导贴心人,领导能给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种说法,实在是有点阴阳怪气。本人认为:做领导贴心人,也就是做群众贴心人;而做了群众贴心人,也就是领导贴心人。因为领导只认可那些被群众认可的干部。被群众认可,领导才会认可。

 

本人觉得,很有必要从群众贴心人的本意中来做大文章。将贴心人活动成绩和干部对于群众的奉献作为组织部考核与提拔干部的时候必要的一个参考依据。从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促进党群和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

 

确确实实,土生土长的干部,让乡亲们感觉更为亲切,我们也不能否定他们巨大的成绩和无私的奉献。但在大量选择土生土长的群众贴心人的时候,也不必拘泥于土生土长,即地方上土生土长的干部才作为地方上的群众贴心人。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中,存在少数局限于土生土长来选择群众贴心人,却助长了地方上地方主义的不良风气的现象。这甚至让不少贴心人背上为地方上谋取私利的黑锅。

 

选人大代表和选举乡长的时候,不必局限于土生土长。为什么在选择群众贴心人的时候,要局限于土生土长呢?

 

其实只要是在一个地方上,为群众所认可的群众贴心人,即可在活动中挖掘出来,通过积极的宣传和褒扬,让大家去学习这样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