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采用联合国贫困标准线
杨于泽
最近,中国GDP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了,外交部、商务部出来戒骄戒躁,表示中国贫困人口多,发展任务重。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说,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即使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贫困标准线,也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
从中可知,我们有两个贫困标准,一个是联合国的,一天收入低于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一个是中国的,低于人均收入1300元,属于贫困人口。按前一个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多达1.5亿;按照后一个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只剩下4000万,数字光鲜了不少。
但我国目前采用的是1300元贫困标准线,至于联合国标准,只有在对外特别强调中国贫穷落后的时候才会用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排到世界第100多位,承担不起太大的“国际责任”。用1300元贫困标准线,却把1.5亿这个数字大大缩小,又让人觉得,中国的贫困贫困问题不是对外说的那么重,中国的穷人没对外说的那么多。
采用我们自己的贫困线,符合中国国情。贫困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大家都没那么富有,则穷人的标准就不能像联合国那样定得那么高。定高了,就会产生一定的政策后果,比如意味着救济标准提高,财政用于扶贫的支出增加,但国家事实上并没那么富裕。
但商务部不是说“更应关心人均数据”吗,也就是说,我们要继续谋发展,让国民富裕起来。如果我们采用联合国的贫困标准,意味着我国贫困线要提高到人均2600元左右,是现行“国标”的2倍,而贫困人口由原来的4000万增加到1.5亿。这样做,实际上是使我们看到了发展之不足,提高了我们的发展目标,对于消除国内骄傲自满的情绪大有裨益。
事实上,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也不是一个“高标准”,它也不过是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跟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比,它也是很低很低的。官方口径说,中国现在人均GDP是约3800美元,达到中下等发达国家水平。既然如此,我们的贫困标准就不能太脱离国际大家庭,变成自甘落后、自甘贫困。
随着中国的发展,提高中国的贫困标准线是大势所趋。外交部17日也承认,中国的基尼系数大大高于法国、瑞士、美国,也高於罗马尼亚、印度和马来西亚等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非其他国家可比,而中国的富裕人口又比外国“相对幸福”。提高中国的贫困标准,意味着穷人可以分配到更多社会资源,而我们国家获得更大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