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都能够到“水立方”嬉水的。这些天,成人200元、儿童160元的“水立方”嬉水乐园盛传一对父子的故事,话说乐园正式对市民开放那天,一对怀柔父子从农村赶来,此前他们并不知道具体的票价,结果,父亲翻遍了所有口袋,还是找不齐160元。9岁的儿子怔怔地立在那里,泪流满面。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其实很难验证。然而,这并不影响公众情绪的宣泄,“泪流满面”云云,确实也很能引发不平,这么高的票价是在面向市民吗?
更高的还在后头。200元嬉一次水只是理论上的价格,即“裸价”。据北京青年报记者暗访,利用售票漏洞,黄牛党一番倒腾之后,原本200元的门票居然炒到400元。嬉水乐园主持者动辄喜欢宣布,这里是亚洲最大和最先进的室内主题水上公园,是一个国际化的时尚中心。不过,其在门票设计和售票管理上差距并不小,似乎非要等到黄牛党翻云覆雨,让天价嬉水倒尽天下人胃口才肯出手。也许主办方还会以此作为门票不贵的说辞:您看,200元都有人炒……
怀柔父子伤情也好,黄牛党麇集也罢,这些浅层的、显性的符号,不过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征。动辄就是服务“市民”,“市民”走进嬉水乐园,就仿佛“置身于一个魔幻般的动感海底世界”,这样的说辞也太强梁了。特别是,主办方还一再通过媒体暗示嬉水乐园的高档和时尚,又是“酷感十足”,又是“完全体验”,又是“国际化时尚”……那些被时尚、被高档的“市民”们,当然要表达不满。早先一切为了奥运的时候,没想到嬉嬉水也要花200块……
线条坚硬、不友好的,还有水立方旁边的鸟巢,50元一张的门票并没有随着鸟巢从“民营”回归“国有”而发生变化。2009年,门票收入依然占到鸟巢经营总收入七成以上。单纯依赖门票的运作模式,在鸟巢、在后奥运时期,看样子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北京奥运会后每年8月8日举办的那场豪华足球赛事,更像例行公事,象征意义远高于实质意义。巴萨和梅西的魅力,庄严而遥远,无助于国内的低迷球市。来过了就来过了,甚至跟没有来过也差不多。
大约是去年年初,“环球嘉年华”落户鸟巢,高高耸起的摩天轮,固然为鸟巢吸引了不少人气。只是,作为最能象征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其实并不缺乏人气。反倒是,喧闹的嘉年华不免冲淡了鸟巢一带的氛围,杂乱的人潮和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消费,一点点的磨蚀参观者的情绪,让这座庞然大物越来越不亲民、不柔和。其实,建筑物一旦丧失功能性,往往会成为僵硬的存在。一个无与伦比的标志性建筑,如果沦落到依靠摩天轮吸引游客,未免有些离题太远。
后奥运时期,曾经丰神绰约的奥运场馆何去何从?前不久有媒体披露,2009年,奥林匹克公园除去经营性场馆(鸟巢、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以外,维护性花费超过6亿元,这些费用基本由市、区两级财政均摊。靡费数亿之巨,如此后奥运遗产不免有些昂贵。然而,这并不能够成为鸟巢和水立方高昂其门票的理由。首先应该厘清6亿元公共财政支出是怎么花掉的,像“森林公园所需人员工资、绿化养护等花费约2个亿”这样的模糊表述,并不能纾解公众的疑窦。
其次,既然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奥林匹克公园均属国有、国营,则必须凸显其公共性。高昂的门票、过度的市场化固然可以暂时缓解一下运营维护的焦虑,但其公共性的稀薄,甚至缺失,也必将引来公众的广泛质疑。鸟巢和水立方并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家运营公司的鸟巢和水立方,它们首先是国家的、国民的、公众的。此前,曾有中国社科院专家建议,北京应该为整个奥林匹克公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首要属性,即是公共性而非赚钱的工具。
也即是说,耗资巨大的鸟巢和水立方并非不能考虑消化庞大的运营费用,甚至也可以考虑盈利,只是,这种考量要放开视野,不能急功近利。毕竟,这两处寄寓了中国人百年梦想的伟大建筑,既是国力的展示,也是民力的造就。围绕着它们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行将发生的故事,原本就是徐徐展开的全民嘉年华。想想看,如今进京的人,哪一个能抵得住前往鸟巢和水立方的脚步?如果一味盯着现实的利益,只想着提高门票价格,只能与最广大民众渐行渐远。
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两个年头了,上海世博会也日程过半。后奥运方兴未艾,后世博已经迫在眉睫。世博之后,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园区功能的重新定位,世博会的资源梳理,早已经成为上海政商学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毫无疑问,世博会将对上海的城市格局、经济社会、乃至市民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场馆的后续利用。泛泛谈论世博会在区域发展中的“溢出”效应,并不能替代大批耗费巨大的世博场馆永续利用的现实问题。
至少从现在看,后奥运时期的场馆利用比较依赖单一门票的现象值得警醒。如何系统动员社会资源、实现综合效益,如何让大型赛会场地真正成为民众乐园,仍需进一步的实践。当然,后奥运的实践,或能为后世博提供不同层面、不同向度的参照意义。但无论如何,高昂的、超出一般国民承受能力的门票经济殊不可取。而且,越是来源单一,其依赖性就越强、可持续发展可能性就越小。长久下去,原本是服务民众的文化设施,或有沦为向民众汲取工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