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选股策略


我们的选股策略

 

本文刊于201082日上海证券报《实战心得》专栏。

参与股票投资的对象有很多种,从资金性质上来说有两类,一类是自有资金,一类是受托资金。前者靠资金本身的增值获取收益,而后者的收益则来源于管理费的提成和资金增值后的利润分成。由于两者的收益来源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操作策略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异。从资金规模上来说也可以分成大小两类,小资金参与者可以做短线交易,理论上存在获取超高收益率的可能。但对于大资金来说除非是内幕交易,否则是无法从事短线交易的,因此也不存在获取超高收益率的可能。

不同性质和规模的资金决定了投资决策方式的不同,而媒体上不同的声音实际上是代表着不同的资金,然而我们在阅读相关信息时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不管是基金的声音,还是电视台上某个散户的声音,或者是某个娱乐化经济学家的声音,我们都会虔诚的把它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直到最后发现自己完全失去方向。就拿选股这个根本问题来说,我们也常常会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对于我们广大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尽管参与的资金不多,但因忙于上班而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投资,因此更倾向于通过基本面做中长线。这一思路似乎也与正统的投资理论相吻合,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媒体,关注主流机构的观点和声音,结果我们发现通过基本面进行选股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主流机构的选股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看一两年内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其次是从中选出未来领先的行业,最后在这些领先行业中选出上好的公司。

于是我们先分析宏观经济,马上就会发现根本无从入手。由于现在满耳听到的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因此我们要分析的宏观经济绝不单单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既然某只蝴蝶翅膀的煽动有可能会影响到数万里之外的暴风雨,那么已经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关注的了。比如某个小岛国的一次升息,某个大国的一次例行议会等等,似乎都会影响到我国的GDP。就算是国内的经济也是一团乱麻,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被允许披露,每天都有一些专家在滔滔不绝的评论,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往往针锋相对却而让我们不知所措。

那么行业呢?比如A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确实已经快速壮大,但当时同样被市场看好的B行业还有C行业甚至D行业却没有任何起色。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几年前,我们是该相信A行业还是BC或者D行业?目前我们甚至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行业,要从中选出未来蓬勃发展的行业,谈何容易。

现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千家上市公司,相信几年以后这个数字将大幅度增加,即使按行业进行分类也不下几十家,要靠我们自己来分析这几十家公司几无可能。

很显然,如此高深复杂的选股三部曲并不适合我们。实际上由于我们的资金有限,所需投资的公司往往只有一两家,因此搞这么大规模的选股从本质上来说是有点可笑的,个人模仿机构的操作方式完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装酷。这类所谓正统的选股方法一般适用于大资金参与者,特别是那种管理受托资金的参与者,比如基金。

这类受托资金的管理者由于参与的资金量大,因此往往需要挑选数十甚至数百家个股。鉴于管理人员较多,实际上也有能力通过这样的三部曲进行选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方法已经被市场所接受,所以一旦投资亏损管理人也有足够的理由表明自己选股的正确性,至于失败则只能归罪于某一只遗漏的蝴蝶。

与亏损还可以大赚几十亿管理费的基金管理人不同,我们如果投资失败则只能接受实实在在的亏损,也没有必要拿出一份份厚厚的报告来安慰自己,所以我们需要的应该是简单而有效的选股方法。

现在来分析我们的选股策略。

尽管三部曲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们只需要选择一两家个股,而且所选个股一定是具有成长性的,那么行业就不重要了,更何况在中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在发展之中。所以对我们来说选股就真的成为选股,就是直接选股而不是先选行业再从中选股。

不过宏观经济背景仍然不可或缺,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衰落的经济背景下还会有多少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但我们应该相信,中国经济的大趋势并不会因为某些蝴蝶的飞舞而停顿甚至倒退,我们所要研判的应该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而不是某个经济数据。比如本栏很早就提出的两个研判关键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红利,这两个指标目前仍然可以支撑我们的经济再持续发展510年。或许我们还可以提出其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研判方法,这样我们就只要关注几个简单的数据就可以了。

把握了大方向之后我们只要努力寻找个股就可以了,这时我们的选股策略。至于具体的选股方法本栏已经多次分析过,被选公司可以有多种来源,比如相关的研究报告,上市公司的融资方案等等。

不过当我们真正参与个股之后要关心的并不完全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还需要关注公司所处行业的变化,特别要关心行业的政策、产品价格以及主要上下游产品价格的变化,而对于这些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潘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