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找不到当“世界老二”的荣耀


文/杨让宁

短短5年间,中国GDP总量累积连续超车。2005年,一路甩开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跃升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又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时间指向2010年第二季度,已稳坐全球第二整整42年的日本,纵有千般不情愿,也无奈地公开承认被中国挤在了身后——中国GDP总值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如果从60多年前中国人站起来的那一刻算起,“世界强国”一直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梦想和孜孜追求。无论怎么说,经济总量的“世界老二”,似乎都应该算是我们这个民族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坚实存在和强劲能力,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此感到自豪和荣耀。但一朝戴上“世界第二”的高帽,似乎并没有勾起多少国人“大国梦”的再次升腾与躁动,相反,从官方到民间显现出几分难得的冷静,连商务部官员也有“我们还是穷国”“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位在105位左右”的表达和正视,这不是杞人忧天,确是中国人的清醒和成熟。

如果说这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值得我们驻足省思的节点:为什么我们一路超车,而超车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却日渐衰退呢?

就在我们在“GDP老二”与“还是穷国”之间纠结时,另几则新闻其实也在侧证着同样的命题:在高科技方面我们可以发射卫星组建中国人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在民生科学素养方面却依旧羸弱不堪,“忽悠大师”李一们简单包装便拿出来贩卖的养生学就忽悠了一群人;我们有能力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举办足堪骄傲的世界级盛会,另一方却不得不面对内陆地区接踵而来的泥石流灾害吞噬同胞,以及被洪水冲垮的桥梁、土屋。这种类比绝不是说一个富国,就没有天灾人祸、就没有假恶丑,只是想强调:国家的富裕,还需要让人民从物质、安全、精神等方面得到对等的受惠。这是人本的要义。

哪一个是真实的中国?大都市里光鲜的高楼大厦?小县城里脆弱的土壤?“世界第二”的经济数据?数以千万甚至亿计的贫困人口?都是!又都不是!唯有把所有这些置于一起综合考量,才是读懂真实的中国,才能更深刻体认经济强大之后的中国短板。

为了实现国富与超车,一段时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财富总量的创造,却忽视了财富分配的公平与正义,GDP的光鲜之下,在“国家”的崛起中,“国民”却是“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教育、卫生、住房等几座新大山仍是国人心头之痛,幸福感尚无法真正输送到每一个国人身上。在国富民穷的焦虑当中,遏制GDP热不但是民间的呼声,更已经从下到上扩展成为制度推动和国家意志。也正是在这种对GDP至上论的全民声讨中,我们当上了“世界老二”,所以才会有“富起来却不快乐”的纠结。

冷静放眼当下中国,你不得不承认:比起经济数据的富足,改善国民科学素养、保障乡村居住安全,这些“短板”更紧贴着每一个人。按照“木桶理论”来说,中国经济总量再强大,纵然可以卫星上天、举办世界顶级的盛会,仍旧难掩穷国的那一面。只有长板足够长,短板也不再短,才谈得上和谐的发展、真正的强大。

当然,世界经济的排名方式不只一种,我们只是选择了一种相对便捷的、最利己的方式,在世界经济的弯道中,实现了超车。其实,我们不仅要与别国比GDP,还应该比比谁的油价低,比比谁的房价低,比比谁的教育好,比比谁的幸福感强,比比谁的满足感高……因为这些,恰恰是我们的短板,也正是中央一再强调的“民本”之所在。

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诚哉斯言,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俯身埋头全力追赶的姿势,眼睛直勾勾盯着GDP,根本无暇看天,现在当上了“世界老二”,需要对这种发展模式进行一次彻底清算与评估。真正的崛起至少应该包括了物质的丰盈程度、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公民社会民主意识的彰显多个方面。一句话,比GDP崛起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同步感受到 “崛起”,这才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真正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