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碗豆汁儿卖到90元
魏雅华
想想这个假设都很诱人:如果一碗豆汁儿卖到90元,会怎么样?一个普通工薪两天的收入,才够喝一碗豆汁儿,还不饿死?如果一碗豆汁儿卖到90元,一张百元大钞能买几张卫生纸?一瓶汉斯啤才4块钱。买一碗豆汁儿的钱,能买一捆啤酒还找钱。
天底下就有这样的混账事儿,这事儿就发生在北京的前门大街。
别以为笔者在说瞎话,这话有来头。据2010年6月13日《北京商报》报道:《北京传统小吃集体败走前门》。
文中说:
“不到一年,前门大街的老字号小吃全部“走麦城”。据悉,前门大街仅有的两家经营老北京传统小吃的美食城俱已关张。至此,前门地区所有传统小吃全部撤出。
北京老字号传统小吃协会会长侯嘉告诉记者,“以前门大街刚开业时每平方米每天37元的租金,一碗豆汁儿要卖到90元才能不赔钱。”
这就是这个假设的来历。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去年笔者曾在前门大街的大名鼎鼎的百年老店的“都一处”吃过一顿饭。印象极深。
那天是9月23日,原本很好的天气,到下午时分,忽然满天乌云,似有雨来袭,冷风嗖嗖,刮得人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我们一家人都走累了,身上又冷,便想找个地方歇歇,喝点热汤热水。一眼看到了大名鼎鼎的“都一处”,原来还不知道它是干吗的,不知道它是卖布的,还是卖鞋的,卖百货的,今天一看,原来是个很小很小的小饭馆。
那“都一处”门脸儿很小且不说,还用一张桌子堵了门口,只留一个一人能通过的小口子,我们一看,门口还排队。可能,这饭馆不错。要不,怎么还要排队进餐呢。
再一看,新建成的前门大街,几乎所有的店铺都还关着门,商户都还没人入住。就这一家了,要不,怎么叫“都一处”呢。
我们便在门口等,等了一会儿,从里面出来了一行4人,空出了一张桌子。我们说,有空位了,可守门的人全当没听见,就是不放行。让人莫明其妙。又等了好一会儿,又出来了许多人,才放我们入内。
我们要了两笼蒸饺,三碗南瓜稀饭。蒸饺售价25元,一小盅碗南瓜稀饭居然售价12元,(在西安,一笼上好的虾肉蒸饺才5元,一碗上好的黑米稀饭才两元。)这且不说,端上来一看,用的居然是喝盖碗茶用的小茶盅碗。尝了一口,稀饭竟然还是凉的,越喝越冷。那稀饭没滋没味儿,稀稀的包谷粒儿当中漂着两三片百合,便卖12元了。(还好,没卖到90元),如果在我们西安,这笼蒸饺也就值5元,碗南瓜稀饭只值1元。
我想,他用半斤包谷糁儿、几片南瓜、几头百合,熬的这锅成本不过两三元的稀饭,少说也卖上千元了。暴利如斯,让人无语。
我再看店内,有两成座位空着,可大门依然只容一人通过。我忽然明白过来,他们就是用这种办法制造假像,让人们以为在这里吃饭还要排队。这就是“都一处”的狡诈。
走出“都一处”,身上越发地冷,再看那空荡荡的前门大街,无人入住的锁着大门的一家家商铺,我想,此种景像应当至少己有两三个月了,这些商铺至少是在奥运会前建成,并可以入住的。可以猜到,一定是租金太贵。市场与商家的较劲,才造成这样的局面。如此地两败俱伤,就不心疼吗?
我上次来京,是2006年11月,那时的前门大街修缮封街,一转眼便三年了。前门大街三年多没有怎么开市,何时才能不如此萧条冷落,尚不得知。
如今,未能繁荣的前门大街越发地败落了。
如果一碗豆汁儿卖到90元,北京小吃豆汁儿将永远消失,像恐龙一样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