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今年我国的气候与1998年比较相似。5月,厄尔尼诺现象结束;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有可能维持并发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反,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近60年来拉尼娜事件影响表明,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以部分地区秋雨偏多,冬季全国大部以降水偏少为主,气温偏低。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其实,翻开各种资料看看,极端气候的消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04年3月4日下午开始,百年来3月份最大的一场暴雪袭击了包括韩国首都汉城在内的中部地区,部分地区积雪厚达30厘米,导致道路交通瘫痪,学校被迫停课。自2003年11月以来,暴雪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2003年11月7日天津大暴雪70年罕见;2004年1月末,欧洲大部分地区遭暴雪袭击。巴尔干国家遭受暴风雪袭击,致使这些国家的海、空和陆路运输受到严重影响。保海港城市瓦尔纳和布尔加斯的港口因暴风雪被迫关闭,保首都索非亚机场也因强风被迫取消了大部分航班。在保加利亚南部邻国土耳其,暴风雪阻断了土耳其2700个村庄通往城镇的公路,并使该国的铁路和机场陷于瘫痪。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80%地区的电力、自来水和供暖因暴风雪而中断。希腊首都雅典也遭受近10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雪袭击,市内积雪深达50厘米。气象专家说,雅典和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的温度已降至冰点。罗马尼亚近日气温骤降,罗中部城市米耶尔库雷亚丘克市的气温已达零下32摄氏度。
……
2009年末到2010年初,更为凶猛的暴风雪、更为寒冷的气候刚刚过去。很多数据都是50年一遇,6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
据科学家研究,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也就是说,气候周期是冷暖交替运行的。
气候变暖,证据确凿。然而,气候变冷也已经不容置疑。无论总体趋寒还是趋暖,极端性天气屡次出现已是事实。而且,从利弊衡量来看,如果说气候变暖各有利弊的话,那么气候变冷无疑是弊大于利,很可能有弊无利。所以,人类应该尽快设法应对极端气候。
一.必须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寒冷天气往往会给人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会有沮丧、失望、灰暗、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但是如果心理上有所准备,则另当别论。当这样的情绪真的来临时,要学会暗示自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生理上也要尽快适应,搭配好饮食,增强抵御严寒的能力。只有过了心理和生理关,才能为抗击严寒和暴风雪打下良好基础。
二.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各种抗寒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步伐。主要包括:
住房保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广泛研究城市住房保温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农村住房应推广本溪市黄柏峪可持续发展示范村模式。据介绍,这里的房屋设计,采用国际先进的草砖房技术,寿命可达80至100年。灰色墙砖并不是烧制的空心砖,而是以稻草、河沙等为原料,采用免烧技术制成的稻草砖。若干年后,如果房屋拆除,这种砖就可以粉碎成泥土。保温节能效果理想。
除雪与防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每当暴风雪来临,交通除雪与防滑技术的难题就摆在人们面前,必须加快研究步伐,用更先进的技术破解这一难题。
农作物缩短生长时间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气候变冷,农作物生长时间必然变短,粮食必然大幅度减产。因此,农作物缩短生长时间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越早越好。
电力设施的抗寒抗雪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严寒与暴风雪对电力设施的破坏十分严重,2008年我国南方就遭受了这样的灾难。一旦电力设施瘫痪,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电力设施的抗寒抗雪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必须走在前面。
水上破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010年,多年不冻的海域都结了厚冰,给水上交通和海岛居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障碍。这是一道新课题,也要尽快纳入科研规划。
加强气候调节技术研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甚至超过交通业。对于气候变暖来说,这是一个不利因素,但对于气候变冷来说,这无疑是福音。倘若气候持续变冷,人类不妨多养牲畜使气候变暖,这是一个绿色调节器,而且可以按人类的意志增减功力。
三.做好气象科普工作。正如记者问道:“您认为目前气象灾害防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时,矫梅燕局长答道:气象科普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气象科普,让老百姓了解和认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常识,才能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保护自己。然而,许多老百姓关心的往往只是天气预报,以便安排日常生产生活,利用气象信息防御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却不多。因此,向老百姓普及必要的气象知识特别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地防灾减灾,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当然,目前气象科普有些专业化,许多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懂,自然难以有效地防灾减灾。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98%以上发生在农村。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气象科普通俗化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告诉他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安排生产生活,做好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准备。
总之,应对极端气候是一个新课题,人类可能会遇到前所未遇的难题,这就要求相关科研部门加强监测,尽可能有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尽早动手研究,这样,面临灾难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