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优化的投资环境令外企信心倍增


□杜 文/文

    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透露,7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82家。前7个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459家,同比增长1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同时,在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和制造业方面1—7月份同比都有大幅增长。区域结构方面,西部地区对境外投资吸引力持续增强,东中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保持增长。

  这则常规性的消息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任何新鲜之处,但对于外资企业和关注外资的人来说,这则消息可以说振奋人心。因为它可以清楚表明两个趋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外资来说中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机构已经进一步优化;外资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充满信心,更愿意加入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后市场经济的活动,更愿意分享中国强劲发展带来的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曾经针对外资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外资的优惠税,这项政策无论对外资来说还是中国来说,当时都有非常重要意义。它首先表明了中国对外资进入中国的诚意,表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在此项政策实行过程中,虽然不乏认为中国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的批评,但这项政策在中国实行了多年。事实也表明,这项政策不仅为外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开放力度起到了良好作用,起到了多重效益。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市场经济深化,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需要结束。中国审时度势,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使外资、国资、民资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对那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外资来说,中国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因此,在这些优惠政策取消后,对外资没有引起太多的震荡。

  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各国经济政策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便维持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虽然中国政策也不例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国国资和民资的发展,也有利于外资的发展。然而,一些企业和一些国外媒体并不了解对中国政策的调整。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外资来说不利,甚至认为外资在中国投资环境恶化,并在国际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当有影响的舆论氛围。

  今年7月17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中德企业家座谈时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种舆论,(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得不好了,我认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一个投资环境不好的国家,不会出现这样大批外资蜂拥而至的情况”。“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他说,中国通过多年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信等领域,也有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希望更多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关于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温家宝说,凡是符合中国产业政策的企业,我们都持欢迎态度,为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条件;凡是进入中国的企业,无论是独资、合资、还是合股,我们都视同于中国企业,他们都享受国民待遇。

  温家宝总理的表态充分说明了中国对外资的态度,充分说明了外资在中国发展面临不是险恶环境,而是更优化、更符合国际惯例、更有利于中国和外资发展的环境。中国不仅是这样表态的,也是这样做的。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充分表明,针对外资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商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的国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的增长率、投资结构的增长也说明外资对中国充满了信心。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有自己特点的经济政策,都有自己特点的法律法规。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根据自己的需求要求别国满足自己,那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寻求所在国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与企业本身的契合点、寻找自己的商机是重要的课题。外资在中国也不例外。

  应该说明一点的是,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外资必须看到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这一特征,寻找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