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司员工不可以公开批评吗?


我的管理教训和经验告诉我,对公司内部员工可以公开批评。公开批评也是人性化管理中非常有用的一种工具。

许多的流行著作和管理者经验说,不要公开批评员工。这个忠告乍一听,似乎非常有道理,因为人都希望被激励、希望被肯定,希望不要伤面子,这是合乎人性的。如果公开批评,被批评者内心和表面的反作用力是非常大的。但正是因为反作用力大,才证明作用力的有效性。

人性化管理是公开倡导的理念,也是员工最喜欢的口头禅之一,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定理。但是,什么是人性化管理?什么是中国式的人性化管理?什么是在这个物欲横流、价值混乱时代的人性化管理?让别人听好听的话,就是人性化管理吗?那么,什么是人性?人性有两面性。善与恶,积极向上与投机取巧,犹如一对连体婴儿,依附于人这种高级动物的肉体。扬善抑恶,是最有效的人性化管理。由此,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也是人性化管理;此理念也是符合基督教精神的。没有任何人不是应该不被绝对怀疑的,因为人是自私和贪婪的;只有不信任才可以在管理哲学和管理制度上保证,在平淡无风的日子里,我们之间不得不信任。

好听的话容易打动人,好心的话容易得罪人。为了组织效率和组织的纯洁性,为了消除员工不当行为和不当习惯对组织整体公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公开告诉组织成员违规者的行为是不对的,适度的、非常有技巧的公开批评,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有利于组织往正向发展的,有利于被批评者个体性格成熟的。

战略来自于战术。战略超前,战术无效。超一流的战术,才会使战略得到极大执行。巧夺泸定桥,林彪部队在河对岸的急行军,是战术执行到极致的典型案例(顺便说一下,巧夺泸定桥不是红军真的强攻取胜,而是“敌人”在多种因素下放弃守卫的结果,红军是不费一枪一弹过去的。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管理有效性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战略层面的哲理,公开批评是战术层面的工具。

管理是门科学,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凡是艺术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加索的名画,也可能是炒作和商业智慧的结果。非常高明的炒作,会深刻影响公众的意识;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误导大众而受到欢迎。公开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工具。灵活运用,适当运用,是非常有效的管理。

我们的目标是追求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是成本问题。管理者是人,不是神;被管理者也是人,不是神。如果是人,就可以采取带人性化的公开批评方式来达成沟通。以平常人之适度的情绪化泄露,也是一种人性,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管理。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大和最成功的“创业”组织,其对人性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有非常多的创新。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最善于管理人性的组织。团结-批评-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是共产党组织内经常采用的对人和事的管理方式。

那么,公开批评员工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我认为:

第一,批评者的出发点必须坚守正道,坚持博爱之心。所谓爱之愈切,要求愈高。要让大家知道,批评者的愿望是非常良好的,是一种对当事员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是希望其学好不学坏。否则会影响批评者的公正现象,结果适得其反。

第二,对被公开批评者,必须注意选择对象和现象。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被公开批评者一定不是这样的响鼓,不是非常有悟性的人,往往是固执而有自己虚伪道理的人;其情商需要提高。因为其表面的壳过于坚硬,才采用公开或及时批评这样的管理工具。对记仇的人,千万不要公开批评;对自我改善成本非常昂贵的人,慎重公开批评。

第三,对事不对人。不要有个人的偏见,不要泄私愤,不要羞辱人格。要以理服人。

第四,被批评的事情、现象或者当事人的行为,一定是在表面上对组织体系造成了比较大面积的影响,破坏了组织文化。小事不可以小题大作。可以私下批评达到的效果,一定不要公开批评。

第五,目前的中国社会,由于价值观体系混乱,农业文化、封建思想、虚伪思想、集权意识、西方思想、民主思想、个人主义、自我奋斗、精英意识等等混杂在一起,造成个体观念或人格非常不成熟,尤其是一些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学生,其一些观念必须公开修正,以起到对组织群体的警示作用。还有不少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处于无意识状态地办破坏组织战斗力的坏事。不少人因为天生的怯儒、伪善而失去公开坚持原则的正直人格。这种貌似得到人心而牺牲组织利益的行为,对组织文化的建设,其破坏作用非常大。对此,必须公开指出,以明辨是非。只论厉害,不管是非,这样的传统观念和传统陋习,必须公开批评。

第六,公开批评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坚守正道,抛弃小我和自我,是对组织行为的集体修复。

第七,现在的人“好话”听得太多、虚伪的好话听得太多,所以公开批评才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说真话的太少,所以公开批评是公开的说真话。

第八,对被批评者要尤其体现管理者对其个人成长价值的关心。人们关心的是公正,公开的公正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恰当的公开批评,就是公开的公正。

第九,不要把批评变成批判。个别的被批评者,没准是应该重用的对象。因为承担的职责多,所以犯的错误也多;但组织原则又不能失去公开评估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的公开批评精神,是管理者情商高的体现,是智慧。在奖励体系上,一定不要因为其受到的批评多而影响对其公正的奖励,或者奖励。要选取不同的场合对其公开表扬,要公正和客观对待其不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