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我”经济政策会引起“小我”经济发展不良反应


“大我”经济政策会引起“小我”经济发展不良反应

 

——消费经济不一定适合乡镇发展

 

□文|本文作者 冯东振

 

楔子:目前国家政策开始有转向农村经济的苗头,曾几何时嗷嗷待哺的中国城市已经成年,而寄养他们的农村却反转角色变成了嗷嗷待哺的老人。以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已经把城市经济带到了相对高度,城市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依附度也越来越弱。从现阶段看国民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社会公平上来。那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逐渐倾倒在了农村未来的发展上,国家想通过政策的转移,比如新农村建设、走内生性经济发展道路等等。这些“大我”经济政策是否真的能玉成地方“小我”经济发展呢?

农村消费经济的发展,不在发展消费经济本身

金融危机给政府一个提醒:一个国家如果把经济依靠外部来增长,势必会受制于人或者对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大大降低。所以很多经济学人士大力倡导扩大内需,发展内部经济。被忽略的农村经济,仿佛一夜间得到了政府和经济研究者的垂青,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而内部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农村消费,却一直是疲软不振,没有见到预期的效果。

消费是人类的必需品。消费增加有“自然”的,例如人口增加或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得到释放(如战争结束后复原)。但是,消费经济是指“人为”地推动消费,例如鼓励人民动用储蓄去增加消费和发展科技去提升消费素质等。发展消费经济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增加消费去发展经济。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我国刺激消费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人为因素来增加经济增长。农村消费经济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消费的主题“人”不足,国家寄厚望于农村消费经济理论上是好的,却没有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人口占很大的比例,如果计算起来农村人口数量与农村人口应有的消费量严重失衡,除了农村收入水平低以外,主要是农村人口的消费不在农村而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人是农村人口,而暂居在城市成为了城市消费的一部分。由于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城市。这样就造成了城市能“挤死”,农村能“闲死”的尴尬局面。所以农村消费经济的发展的重点不在消费经济本身,而在于如何把消费经济的主题请回到农村来。

消费经济的关键不在增加消费,而在建立消费与生产的循环互长

多年来中国的政策方向从低收入、低消费走向高收入、高消费。在进度上,有以下过程:一些人先富起来,他们的消费量会增加;他们的消费增加会带来生产增加;生产增加就会使就业人数增加和工资提高,就业人数增加和工资提高会带来更多消费者和更大消费力,进而会带来更多的生产;同时,消费者和消费力的增加也会带来消费选择的追求,要满足这些追求,生产者就会提升和开拓新消费,这也会带来更新的产品。

如果生产追不上消费,短期内消费品价格必然上升。如果价格上升刺激生产,价格便会回落。轻微的上升和轻微的回落是经济发展的制衡节奏。但是,如果生产未能长期追上消费的增加,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带来两种现象:一是通货膨胀引发工人加薪的要求,如果工人的加薪不能追上通货膨胀,他们的消费力也就没有实际的增加,因此,也就不会刺激生产,经济就不会增长;二是有钱的仍买的起,借通货膨胀发了财的更能买的起,但是有些从前买得起的人现在因为通货膨胀就买不起了,从前买不起的就更没有希望了。这会使社会消费不均恶化。因此,消费经济的关键不在增加消费,而在建立消费与生产的循环互长。反过来,消费不足又会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消费经济不适合在农村发展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上解释资本来自“储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理论在蝶变成实际政策执行时却不一定能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首先,如果一个人、企业或社会的生产超过其生存所需,就会产生盈余。盈余有两个走向:一是提高消费,二是变成储蓄(在经济学上储蓄的定义是“押后消费”)。在我国农村人多数把自己的钱用来储蓄,很少进行提高消费。既然有那么多的储蓄即押后消费,为什么农村的消费经济还是低迷呢?主要原因是:农村储蓄没有用来投入生产,也就是没有用来投资,也没有一个平台支撑农村储蓄去融资。因此储蓄没有用来创造资本,就不存在吸引金钱去创造资金。大量的储蓄都被用在选择性消费上,比如生病医疗、子女教育、婚嫁等等,但是储蓄很少用在娱乐消费或者是没必要的提高精神质量的消费上。农村消费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的收入低造成的。如何提高农村的消费力,不应该走消费经济,而应该走消费经济互长的生产经济。农村经济的关键在“生产”而不在“消费”。只有在农村建设比种田更能产生收入的岗位,才能把原本流向城市的人口收回来。要想增加岗位必须走生产经济,而不是消费经济。

“烟囱经济”在农村不过时

“经济”的定义是:以最佳效率去分配和使用有限的生产因素来满足人类无限的物质追求。其中生产因素,也称为生产资源,是生产的投入,分三项:自然资源(包括了土地),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和资本(包括机械、工具、厂房等实物资产,也包括资金)。从生产要素上看农村之于城市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上都有优势,唯有资本相对欠缺。就资本而言,劳动力和资本具有可替换性。如果劳动力供应充足而机器设备有限的话,工厂将会有强烈的动力使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那么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就可以部分替代稀缺的机器。如果劳动力和资本可以转换的话,那么农村就拥有了经济生产投入三要素,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储蓄力。生产资源丰富的农村,关键是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成社会需要的需求品。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一般流程是:农村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消费经济,未来还可能再回到农村经济。而我国现阶段为了配合内生性经济贸然提出在农村发展消费经济,根本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流程,一下子从农村经济跳到消费经济,冷落了工业经济,这注定是失败的“大我”经济政策“阴影效应”。消费经济比较适合成熟的城市经济,对于还处在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来说没有一点实际的用武之地。工业经济也称为烟囱经济,很多人不主张在农村发展烟囱经济,主要原因是烟囱经济容易引起环境污染,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有两种情况:一是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利用率低或是资源应该发挥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二是资源闲置,指可以产生社会价值的资源却没有产生。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烟囱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跳不过去还是要走烟囱经济发展道路,因为烟囱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资本积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