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宗教教义剖析:只要你相信就可以得救


2010/08/25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发评论文章《香港房地产要走下神坛》,文章说,香港房地产是一种宗教。它的教义就是“只要你相信就可以得救”。很多香港人就在这样的神话氛围中,从思想到利益都被绑架了,成为地产教的虔诚信徒。 中新社发 赵振清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更多图片】  中新网8月25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发评论文章《香港房地产要走下神坛》,文章说,香港房地产是一种宗教。它的教义是“只要你相信就可以得救”。很多香港人就在这样的神话氛围中,从思想到利益都被绑架了,成为地产教的虔诚信徒。    文章摘编如下:   香港房地产是一种宗教。它的教义就是“只要你相信就可以得救”。香港人的幸福来源就是从买一层楼开始。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以楼来判断。爱到最高点,心中有房地产。社会上总是流行着“不老的传说”——很多穷人因为含辛茹苦地买了楼价不断高升的房子,就可以从此脱贫脱困。   很多香港人就在这样的神话氛围中,从思想到利益都被绑架了,成为地产教的虔诚信徒。   但他们很多人没想到,有些教主会欺骗信徒。在香港的地产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往往存在一种“信息结构不对称”的关系。那些卖房子的宣传物品,有大量的虚假的信息,房子的尺寸大小会“灌水”,巧立名目,偷梁换柱,甚至连楼宇的层数,可以出现“三级跳”,跳到一个“虚拟”的八十八楼。这是只有科幻小说才可以出现的现象,但却是香港“自由市场”中赤裸裸的事实,也是地产商信誓旦旦宣称没有任何违法的商业行为。   这都因为这宗教不需要“政教分离”。恰恰相反,这是“政教合一”的操作。香港政府的财政支出,逾四分之一是来自与房地产有关的收入。地价越高,政府的收入越高。   反击地产教的霸权,首先就要走出地产炒卖致富的迷思,重新回到“居者有其屋”的基本面,要还以重视“居住质量”的人性面。为什么新加坡的中产阶级,四口之家一般可以住在一千平方英尺的居住环境,而香港的四口之家中产阶级往往要住在不到六百尺、但又昂贵、窘迫的楼房里?   而香港人的悲歌就是被地产的神话不断牵着鼻子走。一辈子的心血,陷在房子的操作上。按揭(抵押贷款)的年限,现在会延到三十年。但如果期间失业了,利息飙升了,就会被逼到生命的死角,甚至因此要跳楼了。难怪按揭二字被戏谑地解读为“按”在地上,“揭”开了一层皮。   但关键就是要揭开地产教的画皮,挥别地产崇拜,要改变政商合谋的共犯结构,要剔除民众的心魔,请房地产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