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上海书展上看电子书》,写我在上海书展上对展出的电子阅读器动了心。有人就来问我:“你后来买了电子阅读器吗?选择的是哪一款?”这问题问得我满怀歉疚,当时实在太忙了,所以文章没写完。事实上我在上海书展的电子阅读器展台盘桓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买。
给电子阅读器唱了半天赞歌,最后却又不买。上海人就要问:“侬哪能意思啦?”东北人就要问:“你啥意思啊?”广东人就要问:“咁你咩意思先?”
我最终没买电子阅读器,首先是考虑到价格。我当时看中的一款阅读器打九折2900元,这个价格其实也能接受,也就是一款中端手机的价格。但现在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将展开“跳水”。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竞逐数字出版,电子阅读器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阅读器的关键部件“电子墨水”屏(E-INK)的产能日渐提高,高昂的成本随之下降,因此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必将下探。
去年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动辄三、四千元,而最近,汉王、盛大都推出了1000元左右的电子阅读器,如果有人对这些低价位阅读器的性能还有疑虑,那也可以看看全球最风靡的电子阅读器——Kindle。Kindle的性能一直口碑不错,而亚马逊最近把Kindle的新品价格猛降到139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1000元。电子阅读器开始卖出白菜价,这显示出它价格下探的空间,尽管我青睐电子阅读器,但还想等等再买。购买数码产品的黄金法则是“时间就是金钱”,你等得起时间,就省得下金钱!
我没买阅读器的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内容。现在有的电子阅读器内置了《辞海》,但并没有我想要的《辞源》。这个问题延伸开去,就是人们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能不能通过电子阅读器看到自己想要的书?
我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买了两百多元的书,这几本书无法从我看到的任何一款电子阅读器上全部下载。目前国内大量的图书依然没有电子版,而且即便是提供数字版权的作品,也呈现出“诸侯割据”的态势,不管汉王“电纸书”、方正“文房”,还是世纪出版集团的“辞海悦读器”、盛大的“锦书”,要么是跑马圈地各自购买版权,要么是自产自销以自家的出版内容为主。尽管表面上看,每款阅读器提供下载的书籍都成千上万,但读者真正想挑自己感兴趣的书时却发现颇受局限。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正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业,这使得数字出版有望形成一个浩瀚而开放的内容平台。上海已经宣布,计划2年内将2000年以来的沪版图书格式化和数字化,这种举措无疑令人振奋。
读书类的报纸专栏经常会问到一个采访问题:如果你漂流到荒岛上,随身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采访对象的回答反映出千奇百怪的阅读兴趣,有人要带《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 ,有人想带《存在与虚无》,有人会带《精美思想》……我总在想,这个问题好传统啊,现代点的回答就是:我会带本电子阅读器去,当然是有太阳能充电的。
你想象一下,同样被放逐到荒岛,别人都是把一本书看个百八十遍,而你晒着海滩的太阳,再看看身边同样晒着太阳的电子阅读器,想着里面还有一万多本书没看过。这种感觉就好比一个游戏玩家被关进监狱,每天还可以打打魔兽世界,那是多么大的快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