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绝版袁世凯》挺逗的,当时的人真不靠谱儿。光绪露胳臂挽袖子103天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数千年的旧制度,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除了康有为们愤怒一下,有人愤怒大了还掉了脑袋,至于群体其实是给这事儿看成大东家的老妈和儿子吵架的。
大东家就是这个大清朝,周围有点儿带品的官员、帮闲、跑腿儿的;群体是在这个大东家之外的小散户,那就是49年之后说的人民群众。小散户和大东家一般不相往来,顶多秋后收租子打下照面。所以说100多年前的中国属于一个比较极端的二元社会,每个个体的防卫底线也就划在自己家门口。所以你们大东家吵架其实不管我们打酱油的小民屁事儿的,因为你们老吵架了。而且要真让小散户说理的话,从几千年的“孝”来讲,没准还老妈有理,所以光绪没戏。
不过光绪没戏的主要原因还是老妇当国,慈禧这个山西老太太用人方面其实特别生猛。那些琴棋书画锦绣文章的名士,她都供在翰林院里当摆设,就是喜用李鸿章这个江淮痞子或袁世凯这个没文化的河南人,脏活累活苦活都让上面两人包圆了。
因为袁这个人,全书看下来发现主要特点就是不学有术,没学问没思想就是能力强肯做事儿爱顶针有时还有点儿婆婆妈妈。。。尤其是,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视黄金直入土块,因为他知道中国官场花钱办事儿的性价比最高,至少在维系北洋军阀的政治投资上这个挺好使的。
另外,他还一特点就是一会儿忠于大清一会儿出卖大清显得特别爱革命。但其实吧,如果二十世纪最初几年,群体没有立宪的思潮,袁世凯不会贸然去充当那个立宪派领袖;如果1911年,大半个中国的群体都不想试试共和,他也不会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疵秽;如果1915年秋,群体没有厌倦了共和的吵吵闹闹,想老主子了,袁大总统也不会去打造那把龙椅,洪宪一回。
所以说,那几年是一天一个民意,袁老革命也算顺应民意,只是事儿办得不漂亮,不过总还是要办的。
本来革命这两字是个东洋货。中国不这么说,当然事儿已经干了三五十回了,这个是必然的。因为中国的特色是人多地少,所以非排挤打击隔壁的王二,否则不能得那一亩二分地。这个潜意识里极端的自我保护能力的通俗讲法就是窝里斗。于是动不动就是革命,一惊一乍的,一次次相信、凑热闹、赔上老命。。。不过一般结局为斗争完了,热闹没了,哗的一声,人就散了,什么也没留下。撑死了让小散户剪剪辫子。。。
再然后折腾折腾,于是就是要么不死,一死就是成双成对。光绪慈禧前后脚,接着载沣唱了一出罢袁的戏,很中国,把历史弄得跟演义一样,专门下猛料用来镇住那些饮浆卖车者流,从民间开始妖言惑众——什么光绪在被囚禁其间,每天在纸上画大头长身的各式鬼形,写上袁世凯三字然后撕成碎片或者画乌龟然后在龟背上写袁世凯三字贴在墙上用小竹弓射击,然后再取下剪碎令片片做蝴蝶飞呀。。。
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袁这回真歇了,类似被双规。当初集八大臣于一身,现在回家种红薯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载沣进了自家三个兄弟,都是少壮清贵。当然后来的事儿是自家兄弟不好使,载沣睁只眼闭只眼、袁又利用李鸿章死后的政治真空复出,爬的更高摔得更惨,另外至于辛亥革命之后窃国一事,其实聪明人都知道孙中山也不傻,至少没傻到真的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袁。。。
所以这书读了半天,感觉当时大家都不靠谱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捉襟见肘一切都没谱儿都不知道往哪儿靠。全书只有其中描写袁在管理九个小老婆这事儿上我觉得稍靠谱儿。袁的小妾基本来自妓院或者自家女婢。他管理女人队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碗水端平。不论资格不限流品不念私仇。每个女人给一周,七天满打满算,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另外就是让队伍有事儿干。大家都在忙,忙就好,闲事儿就少。其实估计,一碗水端平这个理论袁本来也想作用在政治上,因为袁这个人说新不新,说旧不旧,半新半旧,亦新亦旧还可新可旧。经历过庚子、甲午、日俄等,要求新;但对共和的支持也不完全,因为还是大清总理大臣,所以必须坚持大清帝国领导下的具有大清帝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这里面又有点儿旧。他想新旧都给端平先凑合着。当然,时局不是妻妾。所以最后只能袁死,并且袁一死,新旧派都松了口气。。。不过这会儿还是小老婆好使,五姨太杨氏心里有点恨,说了句,都怨大爷(事出袁克定欺父误国),他把老爷害苦了。然后就吸鸦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