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物业税和眼前的地方债


最近,美国CNBC记者采访了Fed(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格老称赞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北京有能力指令性银行业大规模放贷,使中国经济迅速躲开了直线下跌的危险境地。另一个投资界的大佬——乔治·索罗斯也来抬中国的轿子,说想投资中国的清洁能源业。身在中国的投资者应该很高兴能与索罗斯和格林斯潘坐上同一条船。但必须注意,这条诺亚方舟上似乎找不到中国的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业还在北京的严厉调控之下。不仅如此,物业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在慢慢向下。几天前,网易财经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部分官员在近日召开的财政部地方税改革研讨会上表示,现行的房地产税收政策都集中在开发环节,对销售和保有环节不够重视,而这助长了房价的飙升。所以,中国财政部初步规划于2012年在若干试点城市开征房产税,即物业税。

 

物业税出面吓人不是第一次了,北京也绝不是空口白话。今年5月份,中国国务院批准逐步推进房产税制改革计划。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议对现行房产税进行改革,将目前仅对商业地产征收的房产税征税范围扩大到住宅地产。4月份时,国务院就曾要求税务机构加速起草可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监管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

 

不过,对投资者来说,与其担心未来的物业税,不如关心眼前的地方债。这两者有着微妙的关连。

 

在本轮经济复苏中,基础设施建设潮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支撑。而地方政府是两大金主之一。据官方估计,截至2009年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的贷款中未偿贷款额为人民币7.38万亿元,与中央政府全部未偿还贷款大致相当。可以说,是地方政府通过其成立的预算外企业积极申请贷款,建设公共工程项目帮助推动中国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这些贷款为中国大部分刺激项目提供了资金。

 

之后,北京关注贷款宽松可能产生坏账的危险,开始收紧放贷规定。受监管指令,大型银行开始减少对地方政府项目的贷款。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政府支持的企业从中国银行申请的贷款未偿还额下降至人民币4197亿元,较去年12月减少了46亿元。同期,该行贷款总额同期增长9.8%。中国建设银行自去年12月底公布了风险敞口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该行向地方政府实体提供的贷款减少至约人民币5800亿元,减少了约685亿元,减幅11%

 

现在,地方政府的大规模放贷潮退去不久,很多不良贷款尚未显露出来。根据中国工商银行的数据,该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的贷款中只有0.02%成了不良贷款。但接下来坏账会不会上升?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增长出现问题又当如何?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当然,北京不会把地方政府的路全堵死,中央政府很清楚,地方政府需要钱。这不,自今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暂停审批地方政府企业发债后不久,又重新开放。

 

我相信,未来很长时间,中国地方政府都会有紧迫的融资需求,这是其巨大的资金需求的一个解决途径。想到这一层,北京进行税制改革,调整地方政府收入结构,就不可能在中国经济完全稳定前动手。投资者对未来还不必忧心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