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与关门弟子的收徒奇缘


 

在到即墨柳腔剧团寻访中,我亲见了柳腔这种200多年历史的地方戏,清朝时期用来演出柳腔的戏服和乐器。

见过以后,我对艺术家敬业的精神深深感动。

同时也见到了即墨柳腔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传承人袁玲,在她身上,我更看到了柳腔艺人对柳腔的执着。

 

  

袁玲剧照,风情款款

 

古老的戏服与铜锣

听完华学红女士现场清唱的即墨柳腔以后,我再一次感悟出柳腔这种地方剧的独特魅力。于团长见我沉浸其中,于是说:“我们即墨博物馆还有两件宝贝,就是关于即墨柳腔的。”

我一听,再也坐不住,和于团长一起,驾车往即墨博物馆赶去。

到底是什么呢?

 

路上,于团长就是不告诉我,而是和我聊起了柳腔昔日的辉煌。

柳腔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柳腔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在上个世纪,曾深受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妇女的喜爱。

民谣说: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可见柳腔在即墨历史上的地位。

据说柳腔一度被称为“拴老婆橛子戏”,妇女听起柳腔来,往往是“针尖扎在手指上,饼子贴在锅盖上,枕头当成孩子抱”。有的妇女抱着孩子看戏,孩子撒尿淌湿了裤子都不知道,孩子吃完奶忘记整理,春光大泄毫无知觉。

于团长说,自己在台上经常看见这种痴迷于戏中的戏迷,更觉得自己重任在肩。

 

又到了熟悉的即墨博物馆,于团长像是熟知自家家什一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厅”,带上我直接来到了一个墙角说:“这两件就是清朝的柳腔艺人,演戏时候的道具。”

 

只见墙角有一个直径接近一米的大铜锣,还有一个大木箱子。

据他介绍,这面锣纯紫铜打造,直径80公分,三四十斤重,在柳腔中是用来开道的。比如剧情中如果有官员和皇帝出行,必先敲锣高喊“开道……”。

 

大木箱子我似曾相见。这么眼熟,让我想起《活着》里面,龙二送给富贵谋生的皮影戏时,用的好像就是这个模样的箱子。

“这就是当时唱戏用来装戏服的大木箱子,已经一百来年了。”团长介绍道。

 

   

张艺谋影片《活着》中的皮影戏及那个铁箱子,让一个纨绔子弟变成自食其力的人

 

只见他打开木箱,从中拿出一件袍服来。这件袍服看起来比较陈旧,不过这是博物馆中陈列物品的共性。陈旧的同时,我感觉出它的艳丽。

于团长介绍说:“这件袍服是蟒袍,纯手工刺绣工艺,有170年左右的历史了,这件戏袍做成完工以后,就从来没有洗过了。”

奇怪,为什么不洗呢?看起来一点也不脏,怎么可能一百来年没洗过呢?

“古代唱戏的戏服,不管穿多久,都是不能洗的。”于团长介绍了古代伶人的规矩。

 

据说古代演戏,袍服因为怕水洗的时候将线条弄坏,伶人于是自从拿到戏袍,就一直不洗。所以戏子们对于自己的服装异常爱惜。

从化好妆,穿上戏袍以后,戏子们哪怕再累也一直站着,怕弄皱了自己的袍服。因为怕出汗如厕弄脏戏服,演出前和化妆后,一直不能喝水,直到演出结束卸妆以后。

“那不洗有异味了怎么办?”同事小荣问。

“一般老艺人都是用高度白酒,含到嘴里喷到戏服上,来杀菌消毒除臭的。而且,你别看现在这件蟒袍比较陈旧,打上灯光,它照样光彩照人。”

这的确是事实,现在的工业产品,与古代纯手工的作品,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蟒袍在当时是不是只有帝王和戏子才能够穿?”小荣好奇地问,似乎对这件龙袍兴趣非常浓厚。

“那是古代,现在没那么多规矩,要不你穿上试试?”看着小荣跃跃欲试的样子,于团长说道。

经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同意,在于团长的帮助下,同事小荣穿上了那件百年前的古装戏袍。高高的个子和戏袍很相配,只是满脸含笑,少了几分穿蟒袍之人应有的霸气。

 

  

戏服蟒袍加身,满脸洋溢着笑容的小荣(左)

 

柳腔传人的邀请

在博物馆告别了于团长之后,驱车往回赶的途中,接到了于团长的电话。于团长告诉我说,即墨柳腔传人袁玲现在有空,看我是否方便去跟人家切磋切磋。

袁玲是已故知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关门弟子,同时也是即墨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和“胶东之花”柳腔的传人。这些我早有耳闻,也很早就跟于团长表达了交流意向。

想不到于团长这么迅速就联系上了,当即驱车,见到了这位传承柳腔艺术的国家一级演员。

 

在一个店铺的小茶厅,我见到了这位把一生献给柳腔的艺术家。

袁玲介绍了自己在北京巧遇新凤霞,并成为这位评剧大师关门弟子的经过。

 

年轻的袁玲与新凤霞评剧大师的留影,一个是诲人不倦,一个是孜孜以求

 

1989年,年轻的袁玲代表即墨柳腔进京为领导人表演时,恰巧观众席中就有新凤霞。这位评剧大师之所以热衷于观看后辈们的表演,就是想要从中寻找自己可以放心教授平生所学的徒弟。

当时袁玲在表演前就感冒了,第一天带病坚持演出,第二天将要开演时,鼻塞嗓哑,临时被别的演员顶替。

谁知道当天晚上,袁玲当时的老师兼领导,就接到了来自评剧艺术大师新凤霞的电话,问前一天活泼可爱颇有唱功的小姑娘今天怎么没上台?

 

 

袁玲的亲身讲述,让我对新凤霞敬佩不已

 

这位领导当即向新凤霞老师说明了原因,同时也听出了新凤霞老师话中的收徒意向。挂上电话后就把喜讯告诉了正在养病的袁玲。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登台表演的柳腔演员,得到这样德高望重的曲艺界前辈的看重和支持,袁玲在这之前是想都不敢想。

惊喜过后,师傅领着她,去新凤霞那里正式拜师学艺。经过新凤霞老师的精心指导,加上不怕吃苦的学习劲头,袁玲尽得新老师的真传。

在学习过程中,她边吸取评剧艺术的精华,边对柳腔进行改良。

当学习进入到一个相当的阶段后,当时的袁玲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跟着新凤霞老师继续学习评剧,要么回到即墨从事柳腔的演出。

虽然对恩师非常崇拜,虽然选择前者她或许会比现在更成功,然而袁玲舍不下自己对柳腔深沉的感情,也难以背叛自己最初的选择,于是她决定回即墨,继续自己的柳腔演出。

辞别师父后,在即墨柳腔剧团,经过她创新性的尝试和改良后,柳腔的艺术性得到大大增强,赢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

与此同时,柳腔剧团则在1992年赢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天下第一团”的光荣称号。

 

    
袁玲的风采

 

虽然此前已在剧团听过一段柳腔,但对于柳腔的艺术特点依然不是很了解。一个外地人,自然是难以在短时间理解这种方言演绎的地方戏剧的。袁玲给我们分析了被称为“胶东之花”的柳腔的艺术特点:

一、柳腔在腔调上是悲工、悲调。据说柳腔是乾隆年间大灾之年,流民云集即墨地区,民间群体创作而来,调子以悲调为主。

二、唱腔上用花调、圆板较多,每一句后面基本都加上“哦嗬唵”等甩腔做尾巴。

三、柳腔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每场换折的时候,句尾音则吹奏唢呐曲牌“垛子”过渡,这是因为柳腔中长腔占了一大半。

 

袁玲介绍说,即墨人之所以觉得柳腔特别好,就是因为戏词方言化,通俗易懂好上口。类似于顺口溜的押韵,纯方言的表演形式,即兴创作自编自演的随意,让柳腔非常有艺术魅力。

在我的请求下,袁玲将她的演出剧照为我们做了拷贝。当时非常想要听一听这位柳腔传人自己表演的柳腔,然而条件不允许。

 

在看过了那件穿过成百上千回,一次没洗却依旧整洁的戏袍,在听过了柳腔传人袁玲对于自己从艺生涯的回顾,忽然发现,柳腔作为一门成功的艺术,是经过了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才得以走到今天。

艺术的进步来之不易,那些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家们更是难能可贵。

但愿这种凝聚了两三百年艺术家心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几百年以后,依旧可以在台下找到痴迷和喜爱它的观众。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yunfengjia/profile 

 

更多文章,请回首页 

精彩系列:

激情穿越枫叶之国

上海之根松江

挪威不再陌生

你不得不去即墨的50个理由

你不知道的上海青浦

台湾走透透

我脚下的皇城

三口品北京

拍案神州

创意引爆生活

杂谈

获奖名单公布

 

独家发布旅游创新传播理论和方法

点击“贾云峰:论道旅游”精彩不容错过!

 

留言评奖活动改革啦!点击了解详细信息

 

      礼品大派送  博友全互动

 

备注:

 

1/凡在201014日至 1231日期间,评论排在每篇博文的“沙发”和每页的第9位的博友,将有机会获得每月精美礼品。

 

2/ 本博主原则上不删评语,但如有恶意攻击的评语,将删除,下面的评语顺序依次递进;若出现同一用户名的连续几条评语,将按一条计算,并删除其余评语;

 

3/ 为确保博友身份无误,中奖读者请务必使用新浪博客注册的用户名发表评语,匿名用户则无获奖机会;

 

4/无意义的、敷衍的、纯广告灌水即使抢到座位也无效,依次顺延给下一位留言者;留言中如能指出博文谬误之处的,也将有奖品赠送。

 

5/ 新鲜出炉——留言之“最”榜单,每个月我将在留言者里面评出最温馨留言、最深度留言、最搞怪留言、最认真留言、最挑刺留言(暂定)等等,每月底或月初发榜;

 

6/本次互动接受博友多次中奖;获得奖品的新浪注册用户,将会收到中奖通知留言,请在每月获奖名单公布后,自行将联系方式发到博主邮箱:[email protected]

 

7/ 如中奖博友博客主页无法留言或发纸条,作自动放弃处理。

 

本博主保留对以上全年互动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特别说明:以上评奖活动适用于所有博文系列。

 

发布于 文化/艺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