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为旗■ 洪烛
不要概念化地理解真、善、美。真、善、美是诗的真理。诗的真理也就是所有文学艺术的核心。
这三块重若泰山的基石,支撑起诗的崇高感。以至诗人的形象也沾了光,变得崇高起来。若不负责任地将诗歌存在的基础加以否定或拆除,天会塌下来。砸死的还是诗人自己。
以追求善为前提,无论是去追求真,还是追求美,都是“合法”的,哪怕真与美容易相互矛盾。
求真有时是在“审丑”,真实就是不掩饰丑陋,就是拒绝美化,正面人生惨淡的诗人如《皇帝的新衣》那个惟一敢说真话的孩子,一语道破天机,会让周围的成年人为之捏把汗——他们何尝不知真为何物,只是不敢说或不愿说罢了。
与之相比,追求美的人像是在撒谎或圆谎了。但正因出自善意,也会显得无辜;他们是在缺少美的世间制造一些美丽的肥皂泡,自娱并娱人,有什么不可以呢?
许多活得太累的读者读诗,是因为诗里有美。而真——在现实中已过剩了。读者需要通过美而逃避真、逃避现实,就像日有所缺、夜有所梦。
很多诗带有美丽谎言的性质,不是为了粉饰现实,而是弥补挣扎在现实中的人内心的缺憾。
诗若过于逼真,会让一部分绝望的人更加气馁。
诗若强化美,让人获得短暂的陶醉,并且还看到一丝希望;没准它在俗世同样可能存在呢?至少,会欣慰自己还保持着为美所感动的能力,也不失为一种生命力。
真是用来增压、抗压的。美是用来减压。减压也等于在帮助人抗压。
求真者着力于改造现实。
求美者是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未尝不是在策略地保存着改造现实的实力。
求真与求美,一刚一柔,正如儒家的进取与道家的超脱,交替着用,更能产生奇效。
诗在帮助写诗的人,读诗的人乃至爱诗的人进退从容,游刃有余,所以诗本身就是大善。
以善为旗,怎么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