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北京


    7月下旬,在成都理工读大二的侄儿多刚到北京来过暑假。

    多刚是坐火车到北京的,到了西客站坐公交车直接到了我家门口。到家第二天,我问起他对北京的感受,他皱起眉头说,北京太大了,北京人对人好像也不怎么热情……等等。

    我上班的这个星期,他就拿着张公交卡满北京城到处走,还去首体看了场演出。再回来,对北京的观感就开始不一样了,“北京很大,什么样的东西都能看到”,“北京人有股淡看天下的劲头”……都是他这段时间在外面东奔西跑得来的感悟。

    我一般都不说什么,只有在提起清华和北大的时候插了句嘴。

    那天多刚跟同学去了趟北大和清华。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六点才回来。问他玩得怎么样,他说,北大和清华的楼都很矮,看着还不如我们学校……云云。我反问他,清华北大是因为楼高闻名吗?很多野鸡大学修的楼比清华北大好看多了,但它还是野鸡大学。

    有句话叫少不入川,老不离川。说的不外乎是四川盆地因为过于安逸,并不适合开拓事业疆土的年轻人,打拚事业的雄心很容易被闲散的盆地生活同化;但同样是这份安逸却是老年人生活的沃土,这里真的是养老的好地方。在四川呆久了,初来北京的确会觉得不适应。但是像我这样习惯了北京的人,再回到家乡却总觉得浑身发痒,闲不住……

    多刚他们这拨年轻人,成长的环境与20年前的我们又有了不同,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网络不知道3G更不知道还会有IPAD这样风靡天下的东西。但是这也未必全是他们这拨人的幸福,他们的确经常上网,但是他们基本不看书,反正我家里那么多书,也没见他摸过一本。他们知道的东西远比我们那时候多,可是稍微多问两句就说不上来了。网络是个浅层次阅读的时代,已经在他们身上看出了明显的烙印。

    就连北京这样需要很多时间和心情去品味的城市,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他们看成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