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客:这个说法有意思


《南方都市报》2010年7月31日]  版次:[SA39]  版名:[城市周刊新文化] 发了一篇访谈我的文章,将我称作:文艺客。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也很新鲜。附录如下——   

 

   

 

       7月24日下午,作家刘元举携新作《城市·大演奏厅》来到物质生活书吧,与深圳读者互动交流。他别具一格的写作新思路———把“钢琴弹奏”与“建筑艺术”结合到一起去的混搭写法,成为近期文坛热议的焦点。而在昨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又将“混搭写作”话题延伸到了“主旋律写作”,作出了有别于传统观点的新颖解读。

    南方都市报:《城市·大演奏厅》把深圳的城市建筑和钢琴演奏“混搭”到了一块去,请问这两者是如何在你的笔下融合的?

    刘元举:其实“钢琴和建筑”的融合是一种诗意的解读。此前,我曾发表过累计约150万字的钢琴散文,约100万字的建筑散文,对两个领域都有了较深的知识储备。经过多年对建筑文化的研究,我发现城市建筑的具象、形象特征本身就包含很强的人文属性。

    举个例子,我把高高的地王大厦的尖顶比喻成高音符号,把矮矮的深圳大剧院比喻成点心盒子,把大剧院里的长廊比作波浪状延伸的五线谱符号……这不正是一幅鲜活而柔美的图景么?在深圳,这样“音乐与建筑”混搭的美丽角落并不少见,正是深圳建筑文化的独特成分。

    南都:以往,解读深圳的诸多文献,或多或少会对深圳的文化现状抱以担忧,而在你的著作中,好像对深圳文化给予了更正面的评价,挖掘出了深圳文化中被我们所忽略的可贵部分?

    刘元举:以往评论深圳文化的著作,都堆满了严肃的概念性、政论性语言,比如“深圳实现了什么人文意义”、“改造了什么条件”、“影响了什么氛围”……这种表达比较空,没有吸引力和可读性。事实上,深圳的文化韵味,不见得非得用刻板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把建筑与人、音乐与人的关系抽离出来,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穿插糅合,不必直接论述深圳文化的好坏,深圳的人文味道就已经潜移默化地酝酿出来了。

    南都:“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在华语文坛里更多是以“主旋律写作”的面目出现,新时代“主旋律写作”是否可以更时尚与前卫?

    刘元举:“主旋律”写作,在传统语境中特别强调教育意义和政治属性,很多年轻作者容易写成“党八股”。其实,主旋律写作一样可以饶有生趣,一样可以通过语言艺术的巧妙调度和精湛运用,用“政治”的锅,煮“艺术”的饭。不少评论家认为,建筑与音乐的“混搭”写法,给主旋律写作提供了新方向。

    南都:这种“两两搭配”的混搭写法,是否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体裁的写作中去?

    刘元举:要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混搭”起来,必须对这两个领域有深刻的了解,丰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预见,将来新的“混搭”组合或不断涌现,形成一种写作新潮流。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