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盟主”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大佬”们也要开始行动了!——8月26日,中海油20亿借道力神电池曲线进军新能源汽车;8月23日,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宣布,将会通过现有的加油站网络,发展电动车充电业务;而在更早些的8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方面表示,公司2010年已经计划建成公用充换电站75座,充电桩6209个……面对政府计划投入千亿元巨资打造新能源汽车世界第一的宏伟蓝图,面对2020年节能汽车年产销达到1500万辆以上的巨大馅饼,不要说汽车业内企业,就连非汽车行业的巨头们也无不为之亢奋。
但新能源车又实在是一个太过庞大的行业,涉及的领域太多,技术面超广,兼之投入巨大,即便是富可敌国的“两桶油”也无法一力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的新能源车联盟就应运而生,希望借合力求发展。那么,这些新能源车联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推动我国新能源车发展的作用呢?
中国人做事都是一窝蜂:左联盟,右协同,联盟何其多?
先来看看国内大致有哪些新能源车的联盟?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大大小小已有十几家新能源车联盟,其中不但有国企,也有民企;不全是地方,还有国家层面;不仅在国内,还有国际。
“地方队”占了数量上面的绝对主力:2009年3月,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2009年6月,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接下来是湖北、广东、上海、吉林、江苏和安徽等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分别成立。这些地方恰恰具备一定的产业集中度,是将要打造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国家队”方面则家底殷实且有政策优势:2009年8月,由中汽协牵头的“TOP10电动车联盟”成立;2010年8月18日,由国资委主持,16家央企组成联盟,这也是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新能源车联盟。比如,上面提到的“两油一电”都是最近成立的16家央企新能源车联盟的一员,这一联盟的企业,基本都排在它们所在行业的前列。就实力上看,它们分别提供整车及电驱动、电池、充电与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16家央企联盟的规模应该是目前最为强大的。
业界在中外合作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今年8月28日,由IBM﹑美国伊顿公司和福田汽车等中外企业组成的“可持续新能源国际联盟”在北京正式揭牌,这也是国内首次打破国家和地域界限成立的联盟。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虽然各联盟成立之初都有协同发展的目标,但现在的情况是,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之后,不少联盟到现在还是有名无实。比如第一个成立的国家队——“TOP10电动车联盟”的相关工作至今还仅仅停留在调研层面上!当然,其他联盟也好不到哪里去,“联盟就更像是一个漂亮的外壳,而实质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尽管共同的利益让大家集结到了一起,但由于联盟内往往包含了太多同类性质的企业,它们天生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出于保护技术、维持自身竞争力的目的,其研发成果难以共享,合力难成。
方向很重要:谁有钱谁就当盟主?
伴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草案诞生的16家央企联盟或许能够打破上述僵局。的确,由于共有“国资委”这同一个婆婆,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相比其他联盟来说,要更“真诚”一些,而且从组建之初央企联盟就很有想法:
比如,16家央企共同签署《章程》规定,在每个项目开发之前,联盟内的单位要先签订技术归属协议。对于共享技术,将无偿向联合开发会员单位辐射和推广。这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发挥了合力。又比如,这些在各自的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企业,借助于央企联盟将有望统一产业技术标准,整合中央企业资源,建立推动电动车产业整体发展的开放技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节约时间。这就将有望全面提升我国电动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但是,新能源车的江湖,央企联盟就能承担起盟主的重任吗?央企联盟会不会走上垄断之途?毕竟,很多央企本来就具备垄断地位和不可替代性,难保在某种情况下对新能源车领域产生新的垄断。——“央企联盟高度整合行业资源并产生一定技术资源之后,我们若想获得这部分技术将花费不菲的资金”——某地方汽车国企相关负责人已经提前想到了这一点。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在央企联盟成立大会上特别强调,该联盟是开放性平台,欢迎其他企业加入,但该联盟也是有门槛的,在技术上要求很高。这个门槛高到什么程度呢?现在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在电动车研发上走在前列的民企比亚迪,都被排除16家之外,更何况其他更小更弱的企业了。16家央企联盟,怎么看,怎么都像是新时期的垄断,若真如此的话,其实是并不利于整个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的。
还有,央企联盟内部也并非平静无波。“我们是不会与联盟内的企业共享一些本就属于自己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央企联盟内某车企已经爆出不和谐音。而长安汽车总裁徐留平也早在央企联盟成立时就公开表示,“各企业的知识产权必须是各企业的”……内外皆不平静,若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产生具有绝对号召力的盟主的话,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必将一直带着阴影前行。
常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盟主绝对不好当,但总不能一直没有盟主。这团乱象还要持续多久,实在是考验有关方面决策者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