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东亚模式”
2010年8月29日
最近几年经济学界不断有人在讨论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不知道未来还没有下文,但愿有,但愿她的持续性没有折扣。不过,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主体所开创的、近年来在新兴经济体印度逐渐得到印证的“东亚模式”(East Asian Model,EAM),似乎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当然,虽然对两种“模式”的优劣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也可以做些对比。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华裔教授黄亚生(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和哈佛大学政府学博士)的总结,“东亚模式”以下几大特征:
1、以民营企业为主导。民营经济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非政府主导。
2、在“三农”问题上,注重扶持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兼顾农民和农村的收入。例如,韩国在1970年代的人均收入里,农民就已经赶上了城市。近期中国海峡两岸签订了ECFA,不过,看看我们台湾那边是如何不遗余力保护农民利益的,大陆这边的农民肯定会心酸的。
3、金融体系受管制,但逐步开放。更重要的是,在所谓的“东亚模式”中,银行贷款很积极倾向非国营企业。
4、从政治管制、经济管制逐渐走向透明、多元化,要GDP的增长,也达到普惠的效果。
对比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2010年8月25日黄亚生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视频专访时表示,国家主导的经济虽然能带来GDP的增加,但国民财富的增加并不明显;而以私人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既能带来经济增长又能带来财富的明显增加。黄亚生的研究助手做了一项研究,比较了1992-2010年期间中国印度两国的股票市场回报情况,发现年平均回报率中国还不到1%,而印度是10%。黄亚生表示,GDP非常受投资的影响,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填沟、挖沟,会增加GDP,但不见的会增加人民的福祉。黄亚生还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改革开放早期的1980年代,属于“东亚模式”,是一种普惠的发展。这和许多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难怪很多人在呼吁向1980年代学习。
超级链接:“中国模式”有多独特——兼谈“巴西模式”(黄亚生/文,《财经》杂志,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