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低俗”需要“以牙还牙”


王攀

香港《明报》3日刊文说,许多迹象表明,内地正发起一次新的“道德运动”,整改相亲节目是开始;低俗化已被视为文化体制改革新课题。胡锦涛近日公开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低俗文化产品是物欲社会的影射,先除去滋生这种文化的社会土壤,应从更为根基的制度建设入手。(8月4日中新网)

中国目前低俗文化之风盛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庸俗、低俗、媚俗”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需要一场“道德运动”。如何推进这一“道德运动”,如何“反低俗”,最关键的一点是,手段需要灵活多样。

“反低俗”,无非两种手段,一种是行政的,一种是商业的。一直以来,我们习惯用行政手段倡导某种文化。的确,行政手段在文化宣传上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行政资源对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还具有相当大的支配作用的情况下,以行政手段“反低俗”,的确是一种有效手段。就好像以金钱、美色、性话题为卖点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被要求整改一样,行政力量可以让它在短时间内改头换面,甚至是关掉。

但我们也要看到,行政力量在发挥如此强大作用的时候,也容易走向反面。毕竟,行政力量这种引导方式更多是一种强制性引导。而且,当行政力量无法提供能够被受众喜闻乐见的“非低俗”内容的时候,行政力量的“反低俗”,很容易导致推倒无法重建的结局。事实上,低俗之风之所以掀起,除了有着物欲社会的土壤之外,更主要的是,我们的“非低俗”文化,尤其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非低俗”文化,过于板着面孔,过于没意思,才让低俗文化攻城略地。

无疑,低俗文化是借助商业、资本的力量兴风作浪的。换句话说,商业力量、资本力量在文化的传播上,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在商业社会是一个明显的特征,一旦商业和资本介入,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低俗文化是拜商业和资本之功,“反低俗”也不应该错过对商业和资本借力。

解铃还须系铃人。被商业和资本力量共同烘出来的低俗文化,我们需要同样借助商业和资本的力量“反低俗”。无论你是否承认,《建国大业》这部红色题材的电影,就是以商业的手段取得的成功。应该说,这就是“反低俗”借力商业的杰作。只是,我们的“非低俗”文化,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行政的怀抱里,喝着行政的奶长大,不敢到商业、资本左右的市场里一争天下,也因此一旦遭遇借力商业和资本的低俗文化,就节节败退。

所以,低俗文化横行,除了反思物欲社会的土壤之外,还需要反思那些“非低俗”文化何以如此不争气。在“反低俗”过程中,在“道德运动”里,我们不仅需要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行政手段“反低俗”,更需要借助于商业和资本的力量“反低俗”,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在“反低俗”中,这一老话同样适用。

http://www.chinanews.com.cn/hb/2010/08-03/24438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