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汽车自主品牌归属 五菱该不该卖?


追问汽车自主品牌归属 五菱该不该卖?  

                                                      报纸已刊发——中华工商时报《民》周刊  

 

    又要卖了。上汽通用五菱日前举办的“宝骏”发布会上已经透露出明确信号:在8年前将优质资产打包参与组建合资公司——上汽通用五菱之后,五菱集团在地方政府的强势干预下,其所持有的上汽通用五菱股份将全部出售给通用汽车。

 

    这桩收购案看似皆大欢喜。在上汽通用五菱首款自主品牌“宝骏”的发布会上,底特律河水、黄浦江水和柳江水分别从甘文维、陈虹和沈阳手中的瓶内缓缓流出,三股水源汇聚在一起,汇成一片汪洋——屏幕慢慢打开,上汽通用五菱新发布的乘用车品牌“宝骏”,顶着“马首”标识缓缓驶出……其实,只有五菱人心中好似打翻了五味瓶。

 

    “这些年为了上汽通用五菱的发展,五菱人出了人才、资产、经验。最后的结局却是将自己的孩子拱手相让。”一位五菱人说。

 

宝骏追得上五菱?

    五菱品牌的优良表现堪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的佼佼者。2000年底,国家商标局核准五菱商标注册人由柳州微型汽车厂变更为五菱集团,作为唯一的合法持有者,五菱集团在海外24个国家注册了五菱商标。而就在与上汽、通用合资前,五菱汽车曾连续3年位居国内微车销量第一名,一直以来,五菱品牌更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较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类似的优良资产不可能不成为各方关注的目标,通用汽车就是其中之一。但碍于50∶50等汽车合资政策大限,在与上汽和另一家组建合资公司之后,通用汽车巧妙地将政策权限发挥到极致。

 

    2002年,通用汽车联合上汽集团与五菱集团合资,携手五菱集团以全部整车业务参与实现了业内首创的“中中外”三方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上汽通用五菱,合资企业中上汽集团占股50.1%,通用公司占股34%,五菱集团占股15.9%。其实,合资之前,通用汽车在中国并没有微车项目,时任通用负责人瓦格纳一度为此颇费思量。

 

    作为3个股东之一,五菱集团将自己所有权的五菱商标无偿许可上汽通用五菱使用,同时,五菱集团全部整车业务拨给上汽通用五菱。除此之外,五菱集团剩下的三大主业为五菱专用车、五菱联发零部件、五菱柳机发动机,其中零部件和发动机大部分为上汽通用五菱的整车生产配套。

 

    据了解,合资公司成立后,应上汽、通用的要求,五菱集团将其基础性专有技术和五菱商标一起依据合作协议均授权许可上汽通用五菱无偿使用,五菱集团还将一些重要部门留给了合资企业,“进入合资企业的都是当时广西最杰出的工程师”,并在合资公司中注入了优秀管理团队,包括五菱集团原有的遍布全国的销售体系……,一位知情者说:“国际企业相互兼并融合一般需要对营销体系评估作价,但三方合资时,五菱集团原有的遍布全国的销售体系是不作价的。仅仅这些,价值如何估量?”

 

    在合资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汽通用五菱终究获得惊人的成功,成为国内微型车市场的领跑者。2009年,上汽通用五菱销量达到106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5%,不但连续4年蝉联行业销量冠军,而且成为国内第一家年产销超100万辆的单一车企,其中经典微客五菱之光和大微客五菱荣光的同比增幅均超过40%,高性能微轿乐驰同比增长47.1%。今年,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目标已锁定为123万辆,比2009年的销量预计增加16%。

 

    外界对五菱品牌如是评价:“五菱品牌是合资经营理念上的创新,其在品牌授权中保留和发展自主品牌方面,成为迄今国内汽车行业的合资公司唯一成功的案例。”就连上汽和通用方面也坦承,三方合资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更多地来自于五菱对本土品牌、本土资源的贡献。

 

    如果通用收购五菱股份,五菱集团无疑将彻底丧失上汽通用五菱将来的利润分红,更不用说五菱微车未来发展的话语权。据知情者透露,为规避贱卖自主品牌所带来的风险,五菱品牌将依然划归上汽所有,通用汽车只是购买五菱股份。有人问:“实施这种‘障眼法’的实质,不就是让通用汽车更多地占领国内微车市场,拿走更多利润?发展自主品牌不也正是希望能提高技术增加更多话语权,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吗?”一位业内人士说,除了更多地让利于通用,我们看不出排斥五菱集团还有其他什么意义!“发展好了就被外方收购,发展不好就没有话语权永远亦步亦趋,我们应该反省合资让中国自主品牌得到了什么?”

 

通用汽车之利益图谋

  “如果柳州的合作伙伴愿意将其持有的股份转让给我们,我们将非常乐意!”“宝骏”发布会当天,通用中国总裁甘文维看似胸有成竹地说。

 

  “宝骏”项目的落实离不开通用这位新总裁不辞辛劳。上任伊始,甘文维即频频出差广西,与广西自治区政府进行了数轮磋商。较早以前透露的双方就股权转让达成的初步协议即为:由通用引进轿车产品在广西投产,而五菱集团所持上汽通用五菱股权则“低价”卖给通用。

 

  “五菱集团仅占15.9%的股权,经专业公司评估,该部分资产价值7.24亿元。但实际卖给通用的协议价格却是3亿元左右。”相关信息披露,广西自治区政府之所以要“贱卖”五菱集团股份,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吸引通用在广西上马新的轿车项目。区主要领导批示此事:“把轿车项目拿来,其他的都可以谈。”

 

    在通用中国新总裁频频造访不久,一项总投资21亿元的上汽通用五菱东部工厂改造工程暨柳州发动机工厂二期项目在柳州市开工建设。有媒体记者注意到,在当天启动的项目开工仪式上,除了广西区政府和柳州市政府官员,并没有任何一位来自大股东上汽和通用的领导出席仪式,“这可能是为了避嫌”。

 

    而上汽通用五菱的官方网站上则这样描述东部工厂扩建项目的意义:“东部工厂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产能将提升到30万辆,并可共线生产轿车和商用车。”据公司内部人士称,工厂扩建正是为引进通用新的中级轿车产品做准备。而这恰恰暗合了通用与广西区政府达成的“口头协议”,即通用以上马轿车项目换取低价收购五菱集团股权。

 

    就在这个东部工厂扩建项目开工的前3天,据《广西日报》报道,广西区主要领导在会见甘文维时就明确提出,希望通用与广西及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尽快组织落实上汽通用五菱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系列中型轿车的研发,带动广西汽车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据了解,“收购谈判基本上是由自治区政府主导的,五菱集团方面一开始并没有领导参加,后来有五菱的领导参加,也基本上没有发言的机会。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是区政府和通用在谈。”

 

“五菱”经历暴露制度性缺陷

    无论拿出什么说辞,收购五菱股份并非无可指责。对五菱人而言,眼看自己辛辛苦苦培育多年的品牌被别人抱走,无论从感情上还是利益上都让人难以割舍,但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早已决定不了这一品牌的未来。没有了五菱集团的上汽通用五菱将会带给“五菱”怎样的命运?

 

    在国外,实施反收购司空见惯,毒丸计划(poisonpill)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想武器。在最常见的形式中,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导致新股充斥市场。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从而达到抵制收购的目的。

 

    毒丸计划由美国著名的并购律 师 马 丁 · 利 普 顿(MartinLipton)1982年发明的,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最初的形式很简单,就是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收购方股票。在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这种工具。

 

    但五菱集团属于地方国有企业,五菱品牌授予上汽,只不过是“小国企让给了大国企”。或许股权转让后,上汽通用五菱的前景可能更好。但让业内人士不解的是,像广汽本田这样的合资企业都能推出自主品牌,为何上汽通用五菱非要以牺牲股权为代价才能推出新乘用车品牌?一位五菱投资部人士表示:“五菱的发动机有1.5升和1.8升版本,技术上完全达到为宝骏品牌做配套的标准。”

 

    一些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以长远的品牌资产来换取短期的税收,以生产基地的模式带动当地配套经济的发展,这是比较短视的行为,也是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按照国家政策和汽车行业的惯例,上汽通用五菱完全可以不牺牲股权就推出自己的乘用车品牌。像五菱这样刚开始无偿拿出最优质资产与外方合资,最后合资公司发展了,却要拱手让出合资公司的股权,是典型的“为人做嫁衣”,值得三思。

 

    至于另一合作方上汽集团,据有关方面透露,作为回报,通用让出上海通用1%股权帮助上汽集团获得上海通用的控股权,而上汽则支持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的股权,将五菱集团排挤在外。据悉,除此之外,上汽和通用还有其他更多的利益交换。“通用想要股份,广西想要中级车,上汽正好借此机会渔翁得利。”

 

  “去五菱化是上汽集团主要领导的想法,这个想法从一开始合资就存在了。上汽通用五菱刚合资时,上汽的外派人员和通用的外派人员对五菱这边的人都不当回事。”一位五菱内部人士举例说,在零部件供应方面,上汽经常否决五菱集团的零部件供应商,转而采用自己的零配件商,在零配件不够时才回头采用五菱集团的零配件。

 

    类似的抱怨无可厚非,因为上汽不属于广西,在五菱集团出售15.9%的股权之后,“上汽通用五菱即使发展再好,也与五菱集团乃至柳州地区的关系不大了。”

 

    有关人士认为,对广西区政府来说,股权转让从目前来看还是一场豪赌。如果落户柳州的中级车项目能够旗开得胜顺利发展,则会给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发展。如果中级车项目发展遇阻,则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既损失股权分红,也无法实现借中级车项目发展地方经济的计划。

 

    合资前的五菱是微车行业的佼佼者,合资后的五菱续写着辉煌,在五菱集团股份仓促出售之后,谁还会对五菱负责?有什么可以保证五菱传奇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