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前世今生


低碳经济的前世今生

欧阳君山

 

“低碳”无疑是眼下的热门词汇,自从英国政府2003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的行情一直看涨,甚至成为时髦,“低碳族”的说法不胫而走。

 

为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概念和理念层面的东西层出不穷,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经济”,从“循环经济”到“生态足迹”,从“真实进步标准”到“国民幸福指数”……可为什么最后是低碳经济叫得最响,超过一度满天飞的可持续发展呢?

 

循环经济原本最体现出节约的色彩,但不响亮也不流行,可能因为真正能循环的经济形式有限,人类经济活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燃烧,不可循环。绿色原本代表着生命,但由于绿色运动有过的激进色彩,有时候被联想到“生态法西斯主义”,当然也可能因为绿色的含义过于宽泛,绿色经济的说法也被淘汰。

 

另一方面,如果碳排放真正降低了,低碳经济既能包含循环经济,也能包含绿色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不过就是碳排放非常低甚至零碳排的经济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低碳经济的说法不仅最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也最有包容性。

 

实际上,低碳经济并非横空出世,它实质上称得上可持续发展的2.0版。自上世纪70年代环保运动兴起以来,人们谈论的都是可持发展。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环境大会就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显然,可持续发展就是给“发展”扣上一约束条件——“可持续”。

 

那什么又是可持续呢?从代际公平上强调连续性,当然不错,且综合性强,但还是不明晰。“持续性”一词来自生态学,是所谓生态持续性,而且可持续发展也正是针对资源和环境而言的,所以定义上应该更侧重生态层面。1991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不超越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的发展”。

 

但即便如此,可持续发展仍欠清晰,甚至可说包含矛盾。可持续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但发展往往意味着不可持续。环保部长周生贤曾谈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怎么持续?

 

或许正因为此,尽管可持续发展广为流传,成了口头禅,而且近乎无所不包,但理论上并不被看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就表示,可持续发展“更像是一句口号,而不是一个分析的概念”,并声称要尽可能避免使用。原因本想左右逢源,结果却沦为两头不讨好。

 

有关方面也作过明晰化的努力,如“世界经济论坛”就精心建立过一套环境可持续性指数,并已运用于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包括生态系统状况、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及一个社会应对环境危害的制度能力等5方面。但这仍然只是可持续性指数,不包括对发展的明晰化。

 

低碳经济一问世,短短几年就在话语权上迅速夺位,重要原因就是它比可持续发展要明晰,“低碳”比“可持续”要明晰,用“低碳”约束“经济”也比用“可持续”约束“发展”要明晰,甚至“经济”的说法也比“发展”的说法来得明晰,至于低碳经济明白聚焦于一“碳”字,更不待言。

 

可持续发展更像一个口号,低碳经济已构成一个分析的概念。事实上,过去一些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已接近低碳经济的概念,如有学者曾表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 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 从而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从来就难有横空出世,概念和理念的发展也是持续而来,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2.0版——今生,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1.0版——前世。

 

本文刊发于《能源评论》2010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