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丑陋在哪里?——我的读书笔记
最近,一下子读了几本书,并非泛泛而过,每本书读后都颇有感触。
一本是《往事并不如烟》,另两本是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和《丑陋的中国人》。
应该说,两个作者的风格迥异,一个似水,一个如火;一个如清茶,一个似热饮;口感不同,但都让人流连。
章诒和的回忆性文章,娓娓道来,把极其平常的日间琐事讲的生动活泼,一个个当时的人物,即使远离我的感知度和触摸,仍能让我体味到那一丝回忆中的苦楚与留 恋,幸福与悲戗;许许多多让我原感觉陌生而遥远的名字,出现在她的文字中间,在她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借助她的回忆,仿佛自己也一同经历了一般。很奇怪,一 般回忆的东西,并不是我所好,也并不能轻易打动人,毕竟那是别人的经历与回忆,很难有感同身受的体味。但是她的这些文章,很近、很轻、很有味道。这不是小 说,但看的时候,自己竟然有读探险小说的错觉。自己也很想弄清楚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那些人,那些事,还有章诒和的叙述方式和功力的原因。
因为她的这本书,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中国那个年代的人、事、物,也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与喜,他们的底色和他们的命运。最是文人,这句话或许 很让一些人觉得不舒服,不过见仁见智。我觉得文章里提到,当她征求父亲该从事何种职业之时,他父亲对她说,“他最钦佩科学家和艺术研究者,因为他们最干 净。”
很受冲击,很是惊愕,但回头想想,不是彻头彻尾的顿悟,绝不会有此感受的。
同时,我又看了柏杨老先生的两本书。我先看的是史纲,后看的 丑陋的中国人,其实后者在高中的作文课上,已经有所耳闻,但并没有深读。关于这篇文章,还是我的同桌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分享的,我至今还记得她在课上高声朗 读时的表情,说话间已经过去了10几年,她也为人母,可能也不会记得这件事了,不过,当时这本书里的犀利和火药味把我震的不轻,那种震撼久久不减。那是我 知道了一个人,柏杨。
如今,重读经典,褪去了少时的激动与兴奋,多了些沉稳和思考。
柏杨老先生,之所以说中国人丑陋,并不是他所愿,确是他所恶。从史纲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23千年的酱缸文化的深恶痛绝,对中国封建思想的仇视,对儒家 的咬牙切齿。中国人丑陋,不在于品质,而在于人格缺失,缺失的不是自卑、不是自傲,而是自尊。一个缺失自尊的国度,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可怕的。仇富心理、 阿Q精神、权贵思想,其实都是表面,而最底层的就是没有自尊的传统与底蕴。丑陋的中国人,丑陋在哪里?丑陋的不是我们的脸蛋,不是我们的如画美景,不是我 们的数据报表,而是最为关键的人文休养与素质。
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在当代,又有什么特点呢?我把二人的文章最对比,这样的读书方式很有意思,水火不容,但却相辅相成,火烧水开,功夫茶即成。我想到一 点:中国知识分子有许多令人喜欢的优质,但也有令人悲哀的劣质。正如我们的国家一样,中国文人的特质,也正映衬了整个国家的特质。丑陋的特质和特征,不是 常态,但是典型,柏杨老先生直接指着你鼻子骂你,什么东西!章先生,则会低声伏在你耳边告诫:这是不对的。
方式不同,对我而言,效果一样,都会让自己自省:人生该是如何,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这是最低层次的满足,但在这个世事纷扰的世界,先满足一下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