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建设的是生态商业
当前,人类正在从“空世界”的经济走向“满世界”的经济——从一个经济系统的输入输出没有限制的世界,走向输入输出日益受到退化和污染限制的有限循环的世界。如果人类不从现在“工业主义”的商业模式转向“生态主义”的商业模式,企业将会把社会推向坟墓。
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经济形式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更多的废物,繁荣也不一定要用使用多少千瓦的电、生产出多少汽车、烤出和消费掉多少汉堡包来描述。为创造一个持久的社会,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崭新的商业和生产体系,使得每一环节都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和可恢复性。
谷城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调,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失调,城乡发展之间的失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调,都是因为没有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商业体系。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现存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定义价格方面非常有效,但却无法将破坏生态、耗费资源的成本纳入产品之中。
如果将破坏地球的成本纳入产品之中,农业可能并不是个落后产业,它甚至比工业还高效。因为现有的经济指标所计算的仅仅是是农业产品的直接价值收入,而农业向其他产业部门直接和间接转移与传递的收益,以及农业在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美化生活等方面的经济效应都忽略不计了。
养成“好儿子”才能娶上“靓媳妇”
谷城资源不够富余,地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种特点决定了谷城只能利用开放性、借助各种网络和管道,尽可能吸附外部的资源、能源、人才和资本,或走出去到资源、能源、要素、市场等丰富的地区建厂、投资,才可能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然而,谷城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认为,吸附更多不一定能够排放更多,因为县域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相对封闭的,这种有限性决定了它接受废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这种约束下,谷城只能走“精明增长”的道路。“精明增长”是兼顾商业和生态的成长,是为企业搭建“竞技场”而不是“温室”的成长,是培育企业家等市场主体的成长,是构建循环发展产业链的成长。
谷城地处偏远,没有区位优势,难以接受都市的辐射,这又决定了谷城只能走内生扩张型道路。所谓内生扩张型道路,即谷城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条件,培育自己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待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走出去占领更大的市场,并加强与外来资本的“联姻”,实现经济融合。
对此,谷城有一个形象化的表述:其他地区可以通过嫁“姑娘”(资源、土地、市场)——养“儿子”(本土企业、企业家等市场主体)——娶“媳妇”(外来投资者),实现经济“融合”、“繁衍”。但谷城远离都市、资源短缺,只有通过养“儿子”——娶“媳妇”,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受到外来资本的光顾,养不成“好儿子”就娶不到“靓媳妇”。
政府只做“2.5件事”
在企业主导社会的时代,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决定只做“2.5件事”。
第一件事是建立良性制度。企业成长是需要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有些要素和资源谷城不一定具备,因此,政府要尊重企业成长规律,不能为了政绩,一味要求企业扩大规模、拓展版图,否则企业就会成为泡沫性公司。谷城认为,政府的职责在于培育市场主体。为此,在上世纪90年代,谷城对集体企业实行了动态股权制改革,调动企业中“关键人”的积极性,利用“发财机制”和“压力机制”,激励和约束“关键人”的行为。
第二件事是培育好的环境。企业家是有个性的,谷城不仅不扼杀企业家的个性,还主动地包容个性,营造善待、宽容、尊重有个性的企业家的环境;企业有能力控制内部成本,而外部成本是企业不可控制的。谷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能提高企业家的预期,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谷城还要求政府做到“不请不到、有请必到”,降低企业外部成本。所谓不请不到,就是企业不邀请政府领导到企业去,政府领导决不到企业瞎转悠。所谓有请必到,就是企业主动找政府领导,是需要政府出面解决问题、扫清障碍;为避免企业家躺在已有的成就上睡大觉,谷城还设立石花镇和县城两个经济方阵,让两个方阵的企业家相互竞争、比着做大。
另外半件事是加强协调。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政府没有权利要求银行不顾风险和成本放贷给企业,但政府又不能不作为,这就要政府必须协调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尽可能地化解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之间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形成循环体系,让一个企业的“废物”变成另一个企业的“食物”,谷城政府经常要发挥协调角色,将联系度强的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谈判,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