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应服务化而非向服务业转型


  从郎咸平教授提出世界经济进入工商链条时代的6+1理论,到张瑞敏对外宣称要从制造业转向制造服务业把制造业外包,联想也说制造外包是一种高级模式。当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似乎已成趋势。

  制造业真的那么既辛苦又钱图无望吗?服务业就一定利润可观吗?制造业到底应该如何向服务业转型?这些都是不得不讨论清楚的问题。

  首先,制造业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足够强大的制造业对保证本国经济独立自主和长期繁荣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财富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其人民的生产能力。”创造社会财富的根基在制造。中国制造怎么了?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中国的经济实力,包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创造固然好,创造也要在制造基础之上的创造,有了创造,也还需要制造的支持。海尔没有制造能有今天吗?丰田没有制造行吗?即使象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仍然是以卓越的制造闻名于世。顺便提一句,姜汝祥认为中国只有生产,没有制造,可能去丰田次数太多了,实在是妄自菲薄。中国制造与先进制造业是有差距,但也不至于连制造的水平都不及罢!?

  其次,服务业应该迅速发展,这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任务。但服务业也不一定都有高额利润,(通讯和加油站除外)。大部分商超的利润率也象刀片一样薄。服务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有的还步履艰难,没有几个做贸易的老板说自己日子好过。

  那么,制造业应如何转型升级呢?我认为,制造业应立足本业进行服务化思考,即在制造水平上逐步升级,在满足客户需求上奋力创造,而不是在业务范围上一窝蜂进入服务业。其实,制造业从本质上说,也是服务业,是用自己产品为客户服务的业态。许多年前,和双汇的老总一起吃饭。他说,要在北京开设200家自己的专卖店,要做终端,因为,搞加工是孙子,商超渠道销售成本太高。我说,这样未必有利,因为双汇是制造品牌,不是零售品牌,你去做你不熟悉的事儿,成本会更高,风险也很大,不如把你的产品做得更有竞争力。后来,听说只开了几家,不成功,就销声敛迹了。

  我不是一概反对在产业链上向两端延伸,关键是要能控制产业链,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是要做品牌。核心能力不支持,光在业务范围上打主意,怎么折腾也没用,当下最紧迫的是升级制造。新希望集团近年在发展自己的产业链,不仅做饲料、卖饲料,还向上做养殖、办养殖学校,向下做屠宰,做火腿肠,效果并不理想。中粮称要做全产业链,也看不出有多大起色。

  对一个企业来讲,处在产业链的哪一环上都可以做好,根本是你的商业模式,是你有没有持续为客户为市场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从整体上说,不是中国制造没出路,如果中国制造再加上中国创造,不断提高以服务客户为核心的营销水平,就会形成我们制造业的大品牌。如果我们能给服务业更多优惠政策和更加宽松环境,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存在感和荣耀感,在不断壮大服务业的同时,也能形成我们服务业的大品牌。到那时,中国经济发展就会更健康,更有活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