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一个模板,再把削好的细竹签一个个塞进去,最后再在模板上糊一层混凝土,由机器运作抹干晾晒。无需惊讶,这可不是在制作泥质工艺品,而是用于生产固定楼体结构的垫块8月31日(现代快报)。
混凝土块里不是穿着钢筋,而是细竹签(图片来源:人民网)
中广网北京9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33分报道,“现在哪有放钢筋的啊?都是用竹签串着的,插钢筋的太贵了,很少有人用了。”
8月30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安徽合肥多家建筑工地,发现用竹签替代钢筋的垫块确实存在,而生产垫块的小作坊也已形成规模。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沈龙泉就此表示,垫块中用竹签支撑混凝土,是偷工减料的做法,对房屋构筑安全有一定影响,有关部门现已下文彻查此事。
想都不敢想,用竹签代替钢筋插进混凝土里做成垫块,就能固定楼梯结构,就能建起大楼,还能成为每平米卖到7000元的抢手楼盘,如果花尽终身积蓄买到这样的楼房,无疑是在自掘坟墓,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葬身其中,开发商这等视他人生命为儿戏,为了降低成本做出如此天良尽失的勾当,简直是在谋财害命,无良的开发商固然可恶,但如果实施这种偷工减料行为,必然要瞒过质量监督部门,从新闻中看,爆料的是一位买房户,因不放心房屋的质量,到几处在建的楼盘实地查看时发现的,而这些插进竹签的混凝土垫块,堆放不仅不私密,反而随处可见,连生产此材料的作坊记者都毫不费力的找到窝点,这就不免让人奇怪,从生产到施工的伪劣材料并没有保密和回避,倒是我们专门负责建筑质量的政府监管部门不知跑哪躲猫猫去了。
其实,从近几年来发生的建筑质量问题来看,无论是“楼歪歪”还是“桥粘粘”,在施工过程中的许多偷工减料行为,似乎都没有刻意隐瞒,有些基本上就是“阳光操作”,比如“桥粘粘”,也是被老百姓无意之间就发现了,而有关质量监管部门,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吃这碗饭”的却愣是“发现”不了,不仅如此,有些还被评为“优良工程”,合肥市这下被曝光的“竹签混凝土垫块”,据报道中引用工人的话说,有些建筑单位都已经采用好几年了,可想而知肯定有“竹签大楼”已经投入使用,也不能排除有“竹签混凝土垫块”建起的“优良工程”。
现在,“竹签混凝土垫块”不仅被外省媒体曝了光,连合肥本地的媒体《新安晚报》也在今天的头版抖了出来,还配发了大幅照片,有关部门已下文彻查此事,笔者以为,建筑施工单位,生产制造的作坊必然在查处之列,但且不能放过某些质量监管部门,没有他们的失职失察,施工单位不可能会明目张胆的偷工减料,不对他们进行严厉的问责,任其在职责上继续“躲猫猫”,不仅竹签混凝土可以建大楼,以后不知还会生出什么乱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