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产品遭遇环保壁垒 我国部分企业出口无新接订单
每经记者 伍承波 发自上海
中国的出口型制造企业从未面临过今天这样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理由提出反倾销,另外一方面一些国家又以环保等要求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两方面的夹击使得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左右为难”,不少出口型企业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涉及到产品除了鞋子外,还有化工、家具等产品。更让他们担忧的是,一些在采购和制造环节无法达标的制造企业,将面临其产品无法再进入欧美市场的危险。
出口以小订单居多
一家从事发动机设备制造的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和今年初他们还有些订单,而最近几个月,他们公司几乎没有接到出口订单,为了恢复出口业务,她正四处奔波从各种途径寻找国外买家。遇到记者时,她正参加环球市场中国制造商总裁高峰论坛,希望通过同行间的交流,能给她在出口贸易方面一些新的思路。
环球市场CEO凌风表示,产能过剩、订单下降使中国制造业面临重重危机,一方面品牌实力、营销渠道缺乏,开拓国际市场受阻,另一方面,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退税率调低、税费增长等因素使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利润大大降低。
根据环球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些区域电子产业7月的订单量相比前几个月出现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达到30%以上,中国制造业PMI也在同月回落到去年3月经济复苏以来的新低。
当前中国产能占到整个GDP的70%,而消费仅占到29%。受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下跌;国内需求没有明显上涨,自5月CPI涨幅达到3.1%,通胀压力持续上升。产能过剩下的制造企业亟需寻找新的出路。
凌风透露,中国产业升级虽方兴未艾,但仍有大部分制造企业以传统的OEM/ODM代工为主,伴随全球经济复苏,这些企业订单量也开始恢复,但大部分订单已短期的小量订单为主,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和OEM订单,缺乏定价权,使这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外市场消费疲软、订单下降和经营成本上涨、利润压缩的双重夹击下,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和难题。
据了解,中国已有一部分优质制造企业走上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自主品牌,但这些自主品牌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困境,由于缺乏品牌实力和有效的营销渠道,很难得到国际买家的青睐,甚至成为反倾销的对象。
产品直接进入终端避免反倾销
对于出口企业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等压力,有经济学家表示,制造商必须在设计和品牌塑造等方面下功夫。但现实的情况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豪迈照明市场总监关德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当初在美国市场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但遭到反倾销之后,自己的产品要想继续在美国生存,只能成为别人品牌下的OEM产品,而创建品牌的路子也异常艰辛。
不少企业迫于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无法进行有效的品牌推广,建立营销渠道。而长期以来,制造企业缺乏海外营销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弱点暴露无遗。而近年来,节能减排、低碳等对中国制造企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加大了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和成本。
上海奥颂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狄落辰坦言,奥颂的外贸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刚接触买家的时候,也面临着缺乏客户资源的瓶颈,只能依靠原有客户介绍客户来发展贸易,后来不惜成本去参加全球性的专业展会,才开始有些起色,但参加展会成本太高,成效也不是立竿见影,回报期比较长。他们便通过环球市场等渠道,与买家实行采购匹配,通过匹配选择合适的稳定优质买家,通过视频采购会等方式,使出口商与买家即时沟通。“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同时也扩宽了买家接触的渠道,提供了更大的国际营销舞台。”
百福中国采购经理Karl也认为,这种对优质厂家进行匹配和挑选,并由专人带领去看成品的方式比较可行。他表示,现在网络上为采购提供的供应商信息越来越多,“我们不可能每天都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审核,所以我们需要有人提出一个参照标准。”
环球市场CEO凌风认为,中国制造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首先必须比竞争对手更早了解危机的本质,其次企业要降低负债,提高现金流,停止投资以保有最大弹性,最重要的是必须整合产业链。他呼吁,中国优质制造企业应该发挥带头作用,联合起来,整合产业链的其他6个环节。
一些受访的企业主表示,当他们在出口业务上受到冲击后,想着将以出口为主的业务转为以内销为主,起初在调整生产模式上有较大挑战,比如出口型企业通常是大批量小品种生产,而国内多以小批量多品种为主,“在克服这种产能转型后,发现品牌的塑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红星美凯龙京沪区、西南区域总经理王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他们的卖场而言,不仅需要入驻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而且在国家提倡低碳环保节能的今天,他们对入驻企业的产品也提出了低碳、环保甚至节能的要求,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品牌,出于对卖场品牌的保护,将无法进入其卖场。
对于一些在国际国内市场都面临双重压力的制造企业,经济学家给出的良方是把关好每一个采购及制造环节,根据自身实力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
上海吉龙塑胶制品公司董事长朱正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除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代理出口外,正计划借助环球市场的力量,将产品直接进入海外目标消费者终端,避免反倾销等现象的产生。
凌风表示,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已不再是某几个制造企业的困境,而是整个行业的困境,只有所有制造企业团结起来,发挥团体的力量,通过整合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坚持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两条腿”走路,才能增强企业实力,抢夺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