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开发富官商扰民众
——暑期行与思(之二)
赵 伟(浙江大学)
经济学上把如下现象称作“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一种经济活动的成本并非落在那种活动的受益人或企业身上,而是落在并未获得收益的局外人身上。(流行的经济学词典)
现如今国内各种开发活动中,外部不经济现象比比皆是,有些外部不经济引出的成本不仅损害现时的民众,而且还可能殃及子孙后代!(赵伟,观察与感悟,2010)
“西部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了整整十年,取得的成就不可谓不大,大可用一个流行的行话“有目共睹”描述之!关于其成就,各种官方报道尤其是“主管部门”的“总结汇报”,已经讲得很多了,加上一些亦官亦学的“研究者”们的帮腔之作,实可谓汗牛充栋,无须我去多讲。我所要讲的,是假期西部行的一些差强人意的所见所闻。所有见闻中,最令人揪心的一种现象,可称为“富官扰民”式开发现象。这种开发所伴随的,往往是政府财政收入大增,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未同步改善。在我看来,由于此种开发,不仅直接导致了原住居民生活环境的恶化,而且还预埋了长久的生态与环境隐患,不可小觑。
我这里先谈一例,这是我不久前西部行所见所闻之一,带有明显的扰民式开发倾向。先从旅途的切身经历谈起。我们驱车去西北一座“煤城”访亲,这座煤城所产煤炭,据称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种炼焦煤,年少时我曾去过那座煤城,留下的记忆特好。那是一座四面青山环抱,两条清溪穿行的山坳小城。其整洁的街市,宁静的居民区,迄今令人记忆犹新。虽然以煤城号称,但那时煤矿远在山的另一边,拉煤的卡车不许进城,城里难得看到煤炭的踪迹!然而时隔多年再去,发现一切全变了样。距城十几里地,便感到“煤尘”滚滚而来,沿途马路、沟渠乃至路两边的山坡、树木,全给煤尘染成了灰褐色。我们的车子走着走着,感到不大对劲,发现不知何时,车给运煤卡车包围了,前后全是大吨位的自卸运煤卡车,一路哼哧冒黑烟不说,还时不时“天女散花”下煤尘。问司机是不是走错了了,答曰东面进城就这一条路。正在发虚,没想惊险还在后头,进城唯一的一条穿山隧道,也全部给大卡车堵死了,我们的车子困在里面20多分钟,进退不得。后来好不容易“挣扎”出洞,发现堵塞的原因是:在隧道出口不远处堵着一个收费站!大小车辆到了那里,都得停下来交“买路钱”!由此平添了隧道中的拥堵,实际上将困在隧道中的旅客置于危险之中!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感到愤怒,立马打了当地110,说他们这是在酝酿“群死群伤”隐患!我知道这种电话不可能奏效,我只是为每天进出那条隧道的众多司机及乘客担心!直到现在,每想起当时的经历来,还有些后怕!
终于进了城,住定后,发现昔年美好记忆不再,而今煤城的确变成了“煤城”,不仅城边的马路、建筑物给染成了煤炭色,且城内的街道与建筑,也涂上了或浓或淡的煤炭色,干净的马路不再,在汽车与农用车的轰鸣之后,扬起的尘土也带有煤尘!而记忆中的清澈小河,早已面目全非!水中充斥垃圾不说,近乎干涸,川河而过的马路,几乎给泥巴淹没了!汽车只能在里面跳!
然而令人印象深刻且不无吃惊的是,该县在左近地区,却有着“经济基础雄厚”的美誉!无论省、市官员,还是临近县域政府官员,提及该地,几乎全是一个赞字:资源大县,财政大县!按理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百姓收入当会增加,起码是工薪阶层收入会增加,然而谈起收入来,连离休干部都纷纷摇头,说增加的财政收入全给投到“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上去了!连上面规定增加的退休金都给扣下了!
在我看来,这种开发最大的受益者是地方政府和国企官商,受害者则是当地百姓,其富官与富商倾向远大于富民倾向,而对民众生存环境破坏所引出的成本,多半是他们所分享到的那点微薄福利所难以弥补的。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