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根治的CPI过敏综合症


  9月9日,在牛津大学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牛津中国财经论坛”午餐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中央银行保持对利差的适当管理,将有利于调动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有媒体在这段表述之后,接着指出,当天中午11:15左右,上证指数在银行股和地产股带动下高台跳水,收盘大跌1.44%。9月10日,上证指数大幅震荡。

  诚如此否?

  如果对中国股市的近期走势稍加关注,则不难发现,就在一个月前的8月10日,上证指数同样出现了跳水行情。而8月11日,7月CPI出炉的当天,同样走出了一个小阳线。对照两者,不难看出“CPI过敏综合症”才是9月10日和11日的行情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这样的“CPI过敏综合症”也觉不会因为9月的再一次复发而根治,只要CPI还会继续勇攀“三峰”(超过3%),那么,这种症状必然呈现周期性的复发。

  而周小川在“牛津中国财经论坛”午餐会上的这番表述,被媒体这般联系,却是更值得思索的问题。中午11:15左右开始的跳水,和周小川的讲话,这样放在一起,难免会被读者建立惯性的联系。因为,周小川的讲话,所以,会跳水。但是,关注“牛津中国财经论坛”午餐会的人都会知道,周小川的讲话绝对不会发生在12:00以前。

  事实上,当今世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整体利率处于历史低点和当前中国处于负利率时代,这是众所周知的共识,周小川的这番表述,不仅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是应尽之意。毕竟中央银行对于金融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周小川提出“当前很多国家实行低利率政策,但利率过低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危机后一些金融机构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这时保持一定水平的利差,将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自我修复,并增强其放贷能力。”不过是在其位谋其政的正常表现。周小川的讲话和股市的下跌,只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却无必然的联系。

  而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周小川的表述“中央银行保持对利差的适当管理”,更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长期盈利的重要保证,那么对银行股长期而言更是大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