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世界经济黑洞——《绝对管理模型》与企业早期收获计划


 

以资本为核算、管理对象,即以“投入与产出”为核算、管理对象的核算法、管理法已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了数百年了,其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泰勒的“流水线”管理法即“科学管理”产生并实行后,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不深、不广。但不能不说的是,它们都是短缺经济的产物。短缺经济的特点,是“盈利与产品生产与销售数量成正比,而与产品生产与销售成本成反比”。

或许大家已注意到,它与牛顿对其“万有引力定律”的描述十分相似(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而,为了区别于将要产生的“相对管理”和“绝对管理”,笔者把它称为“经典管理”。读者也可以把“经典管理”理解为,是建立在“量·本·利”模型上的一种管理法。

经典管理的致命缺陷是,管理成果永远滞后于已经形成的事实。其管理成果对于管理者来说虽不能说一点意义也没有,但它无非是对业已发生经济活动、事物的回顾,充其量有亡羊补牢的作用与意义而已。

然而,对于任何一位管理者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莫过于对尚未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经济活动和经济事物的“早知道”,因为只有在“早知道”的前提下,管理者才能事先去计划、安排经济社会活动。

怎样才能做到“早知道”,并在“早知道”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国家的决策、经营、管理活动构建起来?毫无疑问,能够准确、科学地预测经济未来是一个必备的前提。显然,经典管理做不到这一点,因而须导入“相对管理”,而又主要表现在“绝对管理”的实施上,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相对都是绝对的奴隶。

在《西游记》中,有孙悟空翻了一串斤头没能翻出如来佛手心的描述。这段描述十分贴切资本与资源之关系也——无论资本有多大的本事,也跳不出资源的手心。事实上,资本不仅产生于资源之母腹,也成长于资源之母腹,而且,它还必将、最终消亡于资源的母腹中。绝对论经济学,建立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

1)商品产生前没有资本,资本由包括剩余劳动在内的各种资源转化而来。(2)资本增殖过程就是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体现“资源资本化”;反之是资本的贬值过程,体现“资本资源化”。(3)资源资本化与资本资源化即“资源与资本互化”有规律。绝对管理,建立在“资源与资本互化定律”的基础上。

科学须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相对论经济学、管理学亦然。这是因为,凡能够遵守规律者,其产生的或创造的价值最大;反之,不但产生、创造不出价值,而且还有产生、创造“反价值”或“负价值”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资本增殖与可持续增殖,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家、管理者能够按规律办事的结果;反之则是其违反规律的产物。企业的亏损、经济的衰退,无疑是由于管理者违反了经济规律造成的。

企业家、管理者如何才能做到能够按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办事而尽量不违反规律或少违反规律?这就需要对“资源与资本互化定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资源与资本互化定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律。

毫无疑问,企业资本的增殖与可持续增殖,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资源资本化过程”;反之,则是“资本资源化过程”。如此也就说明,所谓“资源与资本互化定律”,应该是由“资源资本化定律”和“资本资源化定律”构成。这是由于,“资源资本化”是对“资源资本化定律的”表达;“资本资源化”是对“资本资源化定律”的表达。由于“资源与资本互化”有上述定律,为绝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果能够用上述定律来对法人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对象进行分类、归纳、考核、核算,是非便一目了然;如果再能对因违反规律而产生、创造的事物进行分解、变性,那么上述分解、变性便获得了,具有了“负负为正”的“绝对管理”或“逆变管理”的性质与意义。诚然,一定有方法,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实施。

绝对管理亦称资源管理。由于资源是资本之母,所以对资源进行核算与管理便有了《绝对管理》或《管理机制》的性质与意义。诚然,它是我伟大的“中华原理”与“科学发展观”撞击后而产生的又一人类理论奇葩;它不仅可以抑制产能过剩、经济过剩,也能将“过剩资源”迅速“逆变”为“资本资源”和“经济资源”。诚然,它即是一种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的东西,从此,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便建立在了《非投入盈利机制》基础上!我坚信,它绝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