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斗进小斗出


刘文彩是解放前四川有名的地主,关于刘文彩最令其臭名昭著的故事就是他的“大斗进,小斗出”经营方式,传说刘氏收租院用的斗接近底部有一层活板,收粮租的时候把板子抽掉,
放粮即借粮给别人的时候把板子插上。这样一抽一插,就构成了刘氏盈利经典。土改期间,刘文彩为此受尽了批斗和惩罚。
    60多年过后,我们发现企业的盈利模式并未能走出刘氏经典。我们看银行吸储用低息,放贷则取高利,还时不时地发明一些莫须有的手续费、服务费、管理费;典当业收货拼命压低价,出货力争高价。中石油、中石化国际市场油价涨的时候快速跟,油价跌的时候想法设法后延,期间伎俩本质相同。再看我们的盐业专营,原先通过监制包装袋挣钱,现在又加一手,价格不变把包装内的盐量减小延续暴利。当年,刘文彩收租放粮没有货币化,就在容器上做了手脚;现在不同的就是实现了货币化,盈利模式体现在价格差异。再看暴利惊人的房地产行业,政府以标准补偿价征得土地,按招拍挂的地王价位转给开发商;开发商通过容积率提高,产品设计和概念包装把土地成本和建筑成本升华为业主享受生活和升值发财的梦想故事;二手房炒客及中介接着让房价发酵,于是房地产成为比任何实业投资更有保障的快富行业,成为国家GDP增长的支柱。
整个国有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低价甚至零成本取得国有资源,然后剥离债务、甩掉包袱,以不可选择、没有竞争的垄断性高价卖给用户,获得满堂喝彩。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高尚更有境界呢,不是,民营企业做梦都想有这种机会,但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需要承担不可估量的法律风险和买路成本,不然他们会面临购进和售出环节完全市场化甚至超越市场化的正当与不正当竞争。
    那么是刘文彩高明还是我们的企业没有进步呢?都不是,大凡惰性思维和惯性生存是人类共有的本能,自讨苦吃、标新立异是极少数人的生活方式,只要有不经自己努力和创造就可以获得的资源和机会,几乎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国有企业承继了国有资源的垄断权和经营权,他们就承担了稳国库、保民生的国家使命。只是这种垄断性经营模式是否会诱导民营企业效仿并热衷于权利投资和资源寻租,助长权利持有人殚心竭虑地醉心于不当得利不得而知。没有创新动力却又赚的盆满钵赢的国有央企对市场经济究竟在起一种什么样的示范效应呢?
    我们一边在提倡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鼓励研发投入和自主技术创新,一边又把具备盈利优势的产业资源集中装到国有企业的壳子里,打个比喻,这是否就像在海上一边把亲戚拉到船上,一边又号召别人赤膊下海拼搏一样滑稽呢?
    大斗进小斗出,这种盈利模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资源供应和机会供应被高度垄断。持有垄断权的供应商被特别赋予原料采购及成品售出的不容争议的定价权和游戏规则。什么时候这种盈利模式真正退出市场,中国经济才会步入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市场化环境。
 
原创:张振祥,石家庄中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企业诊断专家,企业养生保健学研究发起人
联系方式:0311-66687717,8968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