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已经消化的宏观数据


如果说,去年8月份之后股市的下跌是人们担心政府刺激政策退出的结果,那么今年4月中旬以来的一轮下跌,基本应当是人们对宏观经济放缓担忧的反映。不过,从目前宏观经济数据的情况看,股市已经基本消化了宏观经济放缓所产生的心理恐慌。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对股市构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减低。注意:除非美国经济拖累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我们来看一下8月份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首先是人们最关心的物价问题。我们看到,CPI同比上涨3.5%,环比上涨0.6%,物价涨幅确实有所扩大。但是,我们只要从结构上看看,我们就可以获知,3.5%CPI涨幅并不可怕。

 

第一,8月份翘尾因素影响了1.7个百分点,尽管翘尾因素的影响在减低,但毕竟还有1.7个百分点,在同比涨幅3.5%CPI中占48.6%,将近一半。

 

第二,除去翘尾因素后,新的涨价因素在CPI中只有1.8个百分点,而这1.8个百分点中,整个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贡献了70%左右,即1.26个百分点。这是在我们预期之中的数据,过去的8个月,中国基本就没有离开过天灾,对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都构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今年以来,粮食同比上涨12%,鲜菜同比上涨19.2。仅看8月份环比价格,猪肉上涨9%,鲜菜上涨7.7%,鲜蛋上涨8.3%。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大的推手。这当然也会引起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第三,CPIPPI已经趋向死叉。PPI的减速,早晚会传导到CPI

 

所以,除去翘尾因素和农产品价格因素,物价还有多少涨幅?0.54%。就算仅仅剔除翘尾因素,真实CPI涨幅也只有1.8%。按照传统经济学观点,无论从数值上看,还是从物价涨幅的普遍性上看,这都不属于通货膨胀。我们国家的统计局从来不公布核心CPI数据,但我估计,中国目前单就消费品而言,依然还处于通缩附近。

 

是不是需要加息?我们必须问清楚一个问题,加息是为什么?把通胀压下去?让实际存款利率为正收益?我看这都不构成加息的理由。首先,加息无法消除翘尾因素;其次,加息无法打压农产品价格;第三,名义存款利率高于真实CPI,最多是相当于用去年的存款收益补贴今年。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银行业存款的增长非常快,8月份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8万亿元,同比多增7206亿元。这能说银行存款利率没有吸引力?况且,银行储蓄利率相对比较低,这有利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在我看,现在把储蓄转化为大盘银行股的投资,每天净股息收益,远远高于银行储蓄,对冲CPI之后还有收益。

 

8月份的数据还有一些看点。第一个看点:8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同比增速出现了小幅回升,环比升幅0.5个百分点。盛来运认为这是这个“第一次出现反弹”,我觉得这不是反弹,而是可持续的反转。

 

原因一,新型产业政策和地域发展政策大体已经敲定,围绕着这两大主体的新一轮投资已经开始了。比如,8月份工业增加值的环比上涨,就是因为装备制造业产值的快速增长,我判断,这是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工业企业开始更换新的设备所致;而另一个亮点是轻工业,这个亮点可能主要是轻纺工业产能转移的结果。这样的事态不会立即结束,会持续很长时间。

 

原因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将对名义工业增加值的持续上涨做出贡献。

如果上述判断不错,那么第一,8月份就是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拐点。而应当引起股市注意的是新型装备工业;第二,GDP在第四季度末期开始见底回升,这和工业增加值从现在就开始回升,形成契合,而且符合我们此前的判断。

 

第二个看点:M2增速反弹,今年恐怕很难完成17%的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为什么?因为银监会的干预,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可能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一方面是银监会用不断的上涨的监管指标收缩流动性,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央行不得不加大投放。未来恐怕需要从新考量货币供应量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等银监会的全部新监管指标出台之后,才能逐渐观察到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但从现在情况看,监管标准上涨,货币供应量也上涨的关系看,中国的货币效率正在减低,这是不是意味着银监会监管过度?我们需要新的观察。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我们这档栏目也开通了短信热线15010105189),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