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国土局“土地问责”信心不足?


为啥国土局“土地问责”信心不足?
 
今天出版的《中华工商时报》报道说:《土地问责现状令人失望 国土部长称压力极大》。看完这篇报道我感觉到一切与我所料一样,国土部的“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的时间表也仅仅是一个过场,土地问责解决不了中国土地违规问题。
过去我写过不少关于土地问责的评论,这次唯独我一言没发,因为问题的核心不仅是土地财政,“GDP崇拜”下的盲目规划,房地产商的“囤地居奇”,政商交易等等,国土局在问责任过程就会出现下不了手的地方,问题发生在市一级,根子却在省里,省里的官员不发言,国土局也只好但瞪眼——因此国土部部长徐绍史一度坦言“压力极大”。压力来自何处?徐部长语焉不详,记者无从揣测,其实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这几年在官场上时兴“大手笔”,大小领导都喜欢,有的领导不说,捧场的人就会大吹大擂“大手笔”。
第一次耳闻“大手笔”是市里要建食品城,要把世界和国内知名品牌食品企业吸引过来,地也圈了,钱也花了,食品城名字犹在,早就名不副实了。主事的升迁了,继任者继续“大手笔”,这次不同了,搞起了新城区。
新城区几乎是全省统一行动,各个市都在搞,论证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学习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片开发经验。苏州的成片开发改变了过去“摊大饼”式的开发,成绩斐然,但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和新加坡的一纸协议,是有实质内容的。而后来各地的开发几乎都属于筑巢引凤,圈地式的。城市整体规划是由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没批复,地方上就先斩后奏,最后国土局查出来了属于违规,但又能怎么地?省里是批准了的。徐部长与省里的一把手平起平坐,怎能下得去手?
报道说:“更遑论地方政府为了‘不突破’15%的红线而进行的种种博弈。”
这就是上有政策,下设有对策,博弈中,对策总是占了上风,其实还是国土局想高抬贵手,犯不着太较真。截至5月底,全国共上报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宗数3070宗,面积约18.84万亩,其中闲置土地宗数2815宗,面积16.95万亩。最后“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案件必然是寥寥无几。
前天我写一篇:《“最豪华小学”决策者该认真检讨》,其他的都不谈了,其中我说了一条: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所豪华小学隶属苏州相城区,相城区投入这么大一笔资金,以及苏州整个城市要建设更多的这种小学,并认为这是“基础配置”,试问中国有哪一个规范规定了这种“基础配置”。不属于规范中的“配置”就要有所不为。如此显示政绩实际上是画蛇添足,苏州教育公平需要花钱的地方多得很哪!
结果惹来一篇非议:“人家苏州相城区就是有钱,修个豪华小学有什么奇怪的,而且人家也说了,这豪华小学就在原来相对薄弱的地区。”
于是我的批评就成为批评而批评了,哗众取宠而已。
这件事情表面看与土地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根子上是一回事。
贫困地区,我的老家阜宁县搞不起豪华小学,但能搞“山寨世博中国馆”,也能搞“山寨悉尼歌剧院”。
相城区确实有钱,山寨之类的就不搞了,要搞就搞最豪华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最豪华的小学就会在这里演绎成为“基础配置”。
我不知道国家的规范还有没有约束力?
土地违规的问题都属于权利越过国家规范、法规。因为有权力介入,那么仅靠现有的法规,规范是纠正不了的。
看透中国问题的老百姓也都无所谓了,因为谁会和权力较真?
而权利越界的背后就有利益问题,权力和利益纠葛在一起,法制、法治统统就成了一纸空文。
中国今天走到哪一步?刚刚起步,仅仅是在说要:“既处理事,又处理人”。
如果对权力的介入不能下决心治理,这就要看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总是原地踏步,那么停留在“既处理事,又处理人”这一步上还会有很长的时间。
有权力的人有的是时间和你耗费,但是中国发展进程却耽搁不起。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再继续原地踏步,不然谁也释放不了国土局徐局长“压力极大”的心理。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三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