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资本,也是财富,它是影响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变量。在微观层面,诚信由人际信任演进为组织信任,推动经济形态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演进;在宏观层面,诚信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三大机制之一。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信任常常居次席,发号施令的经理们仅仅对那些惟命是从的员工予以信任。现在看来,许多老式的管理政策强化了经理和员工之间的不信任,比如“走马灯”似地更换职业经理人,要求员工上下班和班中外出时打卡,下班时搜身,提交医生字条来证明医疗情况等。而一些所谓的新管理措施,比如派“职业侦探”盯哨、用“电子侦探”监视员工、招聘录用时填写求职担保书等,无一不是拿信任来冒险,无一不是对信任的亵渎,试想,在这样的企业怎能奢望良好的管理效益?!
失去了信任,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哪一个经理人希望员工背叛公司,但是员工的忠诚是用信任打造出来的。只有“真心”才能换来诚心,这“真心”就是经理人对员工的信任。而在沃尔玛,每一个经理人都用上了镌有“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字样的钮扣。在该公司,员工包括最基层的店员都被称为合伙人,同事之间因信任而进入志同道合的合作境界。最好的主意来自这些合伙人,而把每个创意推向成功的,也是这些受到信任的合伙人。这正是沃尔玛从一家小公司一举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的秘诀之一。在软件大国爱尔兰,各软件公司都变控制管理为信任管理,公司对员工更多地提供价值观的满足而非单纯的薪酬满足。这两个例子都启示我们,要搞好现代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要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代表了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理解主要有三个角度(叶初升,孙永平,2005):信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信任是一种由显性秩序(社会制度和结构)和隐性秩序(文化、道德等信誉)的有效制约所导致的社会现象;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种人际态度。本文的分析在第二个角度中进行,并对信任界定信任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体依照正式或非正式契约的约定行为,并且同时相信对方也会履行契约。即信任是行为主体在局限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行为。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早在《道德情操论》中就指出,经济活动是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如果离开这些习惯和道德,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交易的基础就会动摇。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新教伦理中的诚实守信对于资本主义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至关重要,并且他多次强调“信用就是金钱”。美国学者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和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福利以及它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一个普遍的文化特征,即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信任度高低决定其经济组织规模,从而影响该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影响的机理在于信任直接影响了一个社会经济实体的规模、组织方式、交易范围和交易形式,以及社会中非直接生产性寻利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在高信任度的社会或文化中,自发性的社会往往较为发达,中间层的社团丰富而又多样化,能够无需借助于政府力量就可以由民间自动发展出强大而向心力强的大规模组织。而信用缺失、社会信任度低则会带来严重的和全方位的恶果,将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交易成本的增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一个信用缺失和道德伦丧的国家必定缺少足够的发展动力,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
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单元,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身之本,发展之基。要在企业中建立诚信体系,就必须认识到:诚信不仅表现为个别企业的行为,还应成为企业乃至企业整体的行为规范;诚信不仅表现为私营企业对内或对外的行为,还应成为内外统一的社会行为准则;诚信不仅表现为私营企业的行为现象,还应表现为企业稳定持久的行为理念,并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良好境界;诚信不仅表现为私营企业某一层面的特征,还应表现为涵盖企业各种行为的要素体系。所以说,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我们国家在发展进程中,贫富差距悬殊,以及造成这种结果的手段为不尽阳光,一些人心理不太平衡。于是,信仰危机、道德失范、背离诚信,对物质利益的贪婪追求成为精神空虚的填充剂。《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面对诱惑,个人应该坚守一份精神皈依,一个人应该有自信、有光荣和尊严。作为个体的人,我们无法左右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把握自己,把诚信作为个人基本的道德底线。个人诚信,是一个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经济平稳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诚信负责,而优秀的人则还能够营造环境来滋养别人的诚信。只有当我们检查了自己的行为,并且衡量了这些行为是否与我们的价值观、目的和诺言一致后,我们才有可能为社会的诚信做出贡献。
诚信是维系社会整体良性发展的重要行为准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是一种道德标准。古人曰:“言必信,人无信而不立;信誉是金,信者令人推心置腹”。战国时期,楚人有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诚信溶入历史的长河,被每个时期,每个人所尊崇。千百年来,它伴随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雪霜磨砺,最终沉淀为民族的精髓。“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
诚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内生性促进作用,它与价格和计划一起,共同保障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诚信是当今中国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阶段,交易还不发达,组织程度比较低,市场制度尚未成熟,人际信任仍然是主要的信任表现形式,所以,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诚信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没有很好发挥出来。
商无信不盛,市无信不兴,人无信不立。诚信为本,字字千钧。以诚信立业,当先以诚信立家,当先以诚信立人;以诚信立人,当必须永远以此自律:言出必真,言出必信。在我们为重建社会诚信体系而努力的时候,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 文献 :
1、浅论信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企业诚信建设
打造诚信经济,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