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袤翔:“巴东裸纤”是“伪文化”
环球时报:湖北巴东裸体纤夫再现神农溪畔——
看了上面的报道,忽然想起了《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据介绍,千百年前,在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一条与外界相连的河流成为仅有的交通要道,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小木船运进运出,而河流滩多峡长,水流湍急,纤夫由此产生。至于纤夫们赤裸裸地拉纤,想必是贫困所迫,为了减少对衣服的曝晒抑或磨损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所谓的 “巴东裸纤”文化,实际上应该是一种时代性极强的苦难文化,并非是非裸不可。因为衣服也是一种必要的劳动保护,更是一种人格尊严的保护。有衣可穿的时候,谁会赤裸裸的身板儿让别人一览无余,承受着风吹雨打日头晒之苦?无衣可穿,裸是无奈;有衣不穿,裸的就不仅仅是肉感了。
有报道说,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相继兴建,昔日的峡谷险滩大都沉入江底,加上公路交通的发展,往日的小木船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纤夫也逐渐完成了由生活底层的劳动者向神农溪旅游表演者的角色转换。当地特有的“豌豆角”木船载着游客,船工们划船沿河而上,到了水浅流急的河段,多名船工跳入水中,套上纤绳,应着号子,逆水拉纤。拉纤漂流这一富有传统特色的表演项目,每年吸引数十万海内外游客。
哦,这就明白了,吸引游客的特色表演,开发旅游的赚钱卖点,“巴东裸纤”的本意原来如此!但是,“裸纤”与“拉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如今却将“裸纤”作为“纤夫文化”与“纤夫精神”的精髓加以推崇弘扬,这是一种“下三路”的炒作,就和前不久说宜春是 “一座‘叫春’的城市”一样,不管多么地惊世骇俗,其本意都与文化无缘!
“巴东裸纤”是伪文化,推崇它,意在“肉感”能赚钱。裸卖自己“肉感”人,俗且浅;裸卖纤夫“肉感”人,贱且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