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自主品牌发展之旅:黑马是怎样出来的


       1997年3月18日,在皖东南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奇瑞汽车掀起了奠基的第一锹土。然而,奇瑞的开工并未引起外界的关注——因为它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立项许可而不能完全公开。对于没有“汽车血统”的奇瑞,当时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奇瑞能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奇瑞干汽车能坚持多久?

  奇瑞用六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合资轿车品牌充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2003年奇瑞销售轿车9万多辆,市场占有率接近5%。今年4月15日,奇瑞第20万辆轿车下线,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豪情万丈地宣称:“3到4年后,奇瑞将实现100万辆的产量。”

  当奇瑞这匹“黑马一骑绝尘之时,有关它的“悬念”在不少人心中仍然存在:奇瑞的车是怎么造出来的,奇瑞的产品可靠吗?奇瑞在自主开发、自主品牌的道路上能够继续走下去吗?日前,本报记者对奇瑞进行了将近一周时间的“探营”,希望能借此“解开”有关奇瑞的种种“悬念”。

  管理——活学活用

  奇瑞是一个新生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自身成长速度非常快。以奇瑞的员工为例,最初只有八个人,发展到去年底已增加到8500多人。企业的扩大,员工队伍的增多,对奇瑞这种成长型企业的管理提出了严重挑战。尹同耀向记者表示,现在他最不满意的就是奇瑞的员工还比较浮躁,管理企业的难度也在增加。因为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决定产品质量的最终因素还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对于奇瑞来讲,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甚至比单纯改善一个产品的品质更加重要。

  在奇瑞“探营”期间,记者通过对尹同耀以及奇瑞质量控制部、生产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了解到奇瑞的企业管理模式既是理论性的,同时也是实践性的,是一种理论加实践的模式。

  据记者了解,在奇瑞的日常管理中,TPS、六西格玛等优秀的管理思想及ISO9001、ISO/TS16949等全球先进汽车制造商采用的质量控制体系,都是一种制度性的存在。早在2001年2月,奇瑞就通过了由国家轿车质量检测中心质量认证体系中心组织的ISO9001体系认证,2002年8月,奇瑞又通过了德国莱茵公司的现场审核,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SO/TS16949标准认证的整车制造企业,而ISO/TS16949是目前国际上最严格、最先进的汽车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奇瑞对这些管理思想和质量控制体系,并没有生硬地“照搬照用”,而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以丰田精益生产方式(TPS)为例,TPS于1982年就开始在国内某些汽车企业中推行,但成效一直不理想。于是奇瑞决定在推行TPS上独辟蹊径,去年9月,奇瑞从日本三菱汽车聘请了寺田真二为顾问并组织了一个TRMS小组全面推行TPS。寺田真二顾问带领TRMS小组选择B11(即“东方之子”)生产线为现场试点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方式,针对员工不及时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不能持续等方面的毛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奇瑞生产管理部部长孔繁龙向记者表示,由于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灵活地运用到生产现场,在反映一个汽车生产企业生产水平的三大指标质量、效率和成本方面,奇瑞与目前国内的合资企业相比,不敢说比后者要好,但至少不会比后者差。

  研发——借力打力

  从1999年第一台奇瑞轿车下线以来,奇瑞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三个平台、四个系列的新产品架构,三个平台即作为微型车的QQ平台、作为经济型轿车的风云、旗云平台以及作为中高档公商务车的东方之子平台,四个系列的产品则是指QQ、风云、旗云和东方之子。截止去年3月奇瑞二期工程完成之后,奇瑞的产能已达到发动机40万台、整车30万辆。很显然,庞大的产能空间是留给后续产品的。

  不言而喻,目前为止奇瑞自身其实还没有积累起强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但是,从去年开始,奇瑞基本上确实做到了一年推出三到四个新产品,自身没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但又为什么可以如此快速地推出多个新产品呢?这个在合资企业“不敢想”、国外汽车公司“弄不明”的问题,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奇瑞产品开发的效率,充分体现在其有效率的产品开发模式上。尹同耀表示,“自主开发不一定都是自己开发,自己主导做主开发、整合资源也是自主开发”。

  中国轿车企业普遍性存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缺失,对于不少合资企业来说,新产品和新技术只能“眼巴巴”地依赖外方,但奇瑞不同。尹同耀向记者介绍,奇瑞基本上把新产品开发“切”成了若干个环节,然后把不同的环节“发包”给不同的国外公司做,这样,奇瑞就以不大的代价,把自己变成了外国人的“老板”,而且在产品开发的流程中还可以让外国公司挑外国公司的毛病,这叫做“以夷制夷”。据了解,奇瑞的新产品开发基本上是用意大利的造型,用日本的工程设计,然后再让德国公司进行质量把关。这也是一种让国外公司管“两头”,奇瑞自己管“中间”的方式,即汽车市场的流行趋势、汽车造型由人家做;设计分析及样件的试验,由奇瑞自己做,样品、样件的制作,零部件和整车的试验以及工装,奇瑞有能力也必须自己干;最后,请外国公司来进行产品的质量把关。

  品牌——走出国门

  中国轿车工业合资近20年来,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能够挤入国际市场,然而事实证明,尽管合资企业的“出口梦”做了也有将近20年,但时至今日已基本“破灭”。近两年来,中国轿车也已开始零零星星出口,可惜的是一来规模不大,二来出口企业还是不多。但是,在有轿车出口的企业中,奇瑞近两年的表现已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

  奇瑞总经理尹同耀表示,“奇瑞将坚持自主开发,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据了解,在立厂之初,奇瑞就瞄准国际市场,力图在竞争激烈的国内车市之外开辟一片沃土。从2001年10月首次实现整车出口叙利亚起,迄今已实现整车出口十余次,截至今年3月份,奇瑞累计出口轿车3200多辆(不含CKD件),其中2003年出口轿车1300多辆,占全国轿车出口的50%以上。今年,尹同耀向记者表示,奇瑞的整车出口量将达到1万辆,而这一数字,无疑将让奇瑞再次成为国内出口最多的轿车企业。据介绍,为了实现成本的优化,去年2月份,奇瑞还与伊朗SKT公司签署了在该国建立奇瑞整车制造厂的协议,目前该项目已开始实质性实施。今年,奇瑞还计划在中东及南美等国以CKD方式合作建厂。奇瑞销售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奇瑞轿车目前已得到海外市场的广泛认可,国际间的合作合资将成为奇瑞的重要部分。

  人才——主动出击

  从2001年产品正式上市销售开始,奇瑞的业务至今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人才问题至关重要。记者在奇瑞“探营”期间了解到,奇瑞以“自己的汽车事业”、“自主品牌的汽车”为激励点,在国内、包括在海外都“网罗”了一大批真正有志于汽车事业的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加盟,反过来也让奇瑞的事业不断扩大。

  奇瑞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奇瑞有员工85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2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40%以上,员工队伍中有来自海内外各地的汽车精英,有一大批年富力强、有知识、有能力的中国汽车工人,也有一汽、二汽等汽车相关企业的老专家、管理和技术精英。据了解,奇瑞的人才招聘坚持国内、国际“两翼齐飞”的原则,公司负责人亲自到北美、欧洲、日本及韩国等知名企业考察,广泛宣传,以精彩的汽车事业把全球的汽车人才聚集在一起。截至目前,奇瑞已从福特、通用、大众等全球汽车巨头那里“挖”到了外籍专家35人。

  据记者了解,奇瑞在吸引人才方面特别擅长的一招就是以“自己的汽车事业”来感动人才,运用这一招,奇瑞从国内其他汽车公司以及海外汽车公司中都“请”到了不少真正的人才,前者有现在业界经常谈到的曾参与过爱丽舍轿车研发的东风汽车的十多名研发人员,后者有从福特伟世通挖来的资深发动机研究专家,如今在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任领导的有许敏博士,还有去年刚从三菱汽车公司聘请到的现场管理专家寺田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