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村民修庙不缮校拷问政府责任


龙湖村民修庙不缮校拷问政府责任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年级新生龙龙(化名)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坐进教室里上课,而是被学校告知放假三天。因为下大雨,他所在的新郑市龙湖镇荆垌小学教室漏水严重。校长胡水生说:“放假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是害怕房子出意外。”(9月1日河南商报)
http://news.sina.com.cn/s/p/2010-09-01/035521012934.shtml
校舍多危房,遇雨得放假,甚至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然而,村民们对此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相反对修庙敬神表现出格外的热情和慷慨,这听起来实在让人觉得不靠谱,却真实地发生在新郑市龙湖镇。大家何以表现得如此不近人情,置孩子的安全和未来于不顾,把有限的钱财用于修缮庙宇?
龙湖村民不问苍生敬鬼神,显然不能排除封建迷信思想残余的影响,他们不是把改变落后面貌,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上,而指望靠祈求上苍、鬼神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当今文明社会,封建愚昧观念仍有这么大的市场,当地政府无疑难辞其咎,如果能够把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的工作做细、做深、做到家,何至于出现这种反常举动?
据新郑市教体局校安办一名工作人员称,荆垌小学校舍最早的建于1980年,最晚的建于1999年,均被鉴定为危房,鉴定结果是“重建”。可见,这些校舍最长的也只使用了30年,而短的才10年出头,却都已经成为风雨飘摇的危房,当初的建房质量无疑值得追问,村民们也许正是担心仍然修缮出短命校舍,才宁肯修庙而不缮校。显然,工程质疑问题让当地政府的信誉受到很大的挫伤。
“我们也盼望着重建,关键是土地证办不下来啊。”校长胡水生发出的感叹道出了问题的要害,更叫人匪夷所思甚至感到愤怒。这些校舍被鉴定为危房,鉴定结果是“重建”,可是,为什么建寺庙的地可以批,重建学校的地却拖着不批?这不明摆着执政理念和思路出了问题么?这其中显然不单是资金的问题,也未必是村民不愿捐助的问题,而是政府有关部门在从中作梗。
由此看来,村民们捐资修庙未必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名字可以上“功德榜”,因为捐资修建学校同样同样可以上“功德榜”,只是名字刻在寺庙里没刻在校舍上容易被风化罢了。而修庙与缮校,啥才是真正的“功德”,那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但需要民众自身的反思,更需要政府部门、地方官员的检讨: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功德观、承担起怎样的政府责任,不辱执政为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