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9·10”拆迁自焚事件,经由网络、媒体的披露,揪紧了公众的心。其实,这只不过是近年来N起拆迁悲剧中的一起,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情节的再复制,何以依然受到强烈关注?就因为它就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没准哪一天就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今,面对沸腾的民意,抚州市委作出了对宜黄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8名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或建议当地立案调查的处理决定,让大家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然而,宜黄事件能否善终,特别是会否成为终结类似悲剧的标志性开端,尚难过早、过于乐观。
尽管抚顺市大面积问责自焚事件官员,会不会只是应付舆情高涨的权宜之计,重蹈其他一些地方对责任官员的处理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覆辙,现在还难以预料;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敏感时刻,官方强调的仍然是“确保不发生赴京赴省集体上访”,未免让人担心有关方面尚未破除畸形的维稳思维。
“稳定压倒一切”没有错,然而,长期以来,少数地方习惯于用堵的方式,通过不让群众说话、禁止老百姓上访,掩矛盾、捂盖子、遮问题,用表面的稳定假象欺上瞒下,而不是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消除积怨,疏通民意,甚至于违法执法,与民争利,人为地制造不安定因素,因而,往往越是强压,民意就越反弹,也就越容易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
毋庸置疑,宜黄“9·10”拆迁自焚事件就是畸形维稳思维的典型。拆迁补偿没达成一致、没到位,拆迁的合法性本身就存疑,因而,这一“不安定事件”本身就是官方一手制造的;在自焚事件发生后,又“不慎误伤”、“风力所致”等荒唐的藉口,掩盖事件的真相和矛盾的冲突,而不是及时检讨、善后,致使矛盾进一步升级;面对受害者家属上访,更是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出马,强行堵截,就是要“确保不发生赴京赴省集体上访”。
国家设立信访制度,目的就是给老百姓一个利益诉求和维护通道,中央也一再强调要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达到减少上访的目的。地方官员要努力做到不惧群众上访才是执政一方应有的境界。不基于执政理念和维稳思路的转变,单纯依赖压制上访维稳的做法,显然是对信访制度的严重挫伤,更与中央要求格格不入,最终只会加重矛盾的集聚、民怨的积压直至非正常事件的爆发,进而背离维稳初衷。因此,此时此刻,抚顺官方仍然循着确保不发生上访的维稳思路来处置事件,不能不让人替之捏着一把汗。